怎样判断得了白殿风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0/4784618.html
央视网消息:52岁的育种专家周晓东,会为自己发明的每种新农作物取一个好听的名字,每天,他都会去地里看看蔬菜和水稻的长势,然后露出满足的微笑。
退役28年来,周晓东潜心研究春小麦、水稻育种的跨纬度种植,跨越18万公里,收集整理了3万多份水稻、小麦种质资源,解决了春小麦抗倒伏的世界难题,并取得再生稻、北稻南移等突破性成果,累计为国家增产粮食10亿公斤。
一段忘年之交
年轻时,周晓东因一首《我爱祖国的蓝天》,萌发了当飞行员的想法。
年11月,21岁的他如愿被分配到空军某部,但却没能跟飞机扯上半点关系,“指导员直接让我回东北,去北大荒种田。”
梦想着祖国的蓝天,现实却给了他一片大地,周晓东时常对着麦田陷入失落。
年的一则消息,让周晓东的想法发生了改变。当时周晓东所在的农场接到指令:著名军旅词作家阎肃要来北大荒体验生活。农场领导知道周晓东是高中生,“算是个文化人”,便让他负责带着阎肃在北大荒采风。没几天周晓东和阎肃便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周晓东也和阎肃说出了自己不愿意当生产兵想法。
阎老乐呵呵地对他说:“飞机要有人开,飞行员要吃饭,种地和开飞机一样重要!我也种过地,你喜欢的那首《我爱祖国的蓝天》,就是那时候在菜地里写出来的。”“锄头也是武器,你脚下的每一垄地可都连着北京,连着党中央呢。”
几句话像在周晓东心里打开了几扇窗,他开始感受到手上这把锄头的含金量。之后的每一天,他都在农场广播播放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声中醒来,再也没有觉得种地苦、种地累。
那一年,周晓东被评为“生产能手”,并荣立了三等功。
登上《新闻联播》
年,周晓东退伍了。回到家乡辽宁沈阳后,面对人口不断增加,土地持续减少的现状,周晓东选择了“继续种地”。他到内蒙古承包了亩土地,开始种小麦。因为选种了优质小麦,第一年亩产就达到了斤,比当地的亩产增加了一倍多。
挣得第一桶金后,周晓东意识到种子的重要性。除了扩大种植面积,他开始迷上了小麦育种。
春天,他在试验田里记录试验数据。夏天,他带着草帽拿起镰刀和专家一起给自己的小麦品种测产。秋天,为了提高育种速度,他背起行囊到海南、云南、四川等地进行南繁加代。冬天,北方万物休眠的时候,恰是他忙于和国内外育种专家交流的季节。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他做了上百次的实验,最终发现了几株特殊的矮秆小麦。在此基础上选育出了新一代的“铁秆小麦”。年7、8月间是小麦收获的季节,东北春小麦主产区黑龙江省克山县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强降雨,全县小麦倒伏面积达90%以上。但他在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分院的试验田里和在解放军沈阳军区克山农场种植的亩小麦却一株不倒,成为北大荒的一道风景,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海上拥军”
周晓东的爱人在海军服役,常和他讲起南海岛礁守岛官兵缺少淡水和新鲜蔬菜的困难。
为支持部队建设,让妻子安心服役,周晓东将家搬到三亚,利用专长解决官兵们的难题。年,他研发成功了新一代的海水淡化机,将岛上的淡化水成本降低到3.5元/吨,水质达到国家一类饮用水的标准。他本人却在为驻岛官兵安装设备返航时,身受重伤。
南海岛礁上的蔬菜生长条件恶劣,瓜果类蔬菜长势不好,只能种叶菜,产量也不高。周晓东在三亚自己的试验地里养猪、养鸡、养鸭、育苗、种菜,蔬菜成熟后用渔船送到岛上。这些年累计为西沙岛礁免费送去新鲜蔬菜12万多斤,猪肉1万多斤,鸡蛋1万多斤。为了实现岛上蔬菜、水果自给自足,他让渔船出海时每次必须给岛上带1立方米的土壤,累计送去土壤立方米,并亲自登岛指导官兵种菜。
现在,西沙岛礁瓜菜能够正常生长,岛上还可以产西瓜、香瓜,黑色旱稻也在岛上成功种植。
为方便给官兵送菜,周晓东自费租了两艘渔船,只要岛上官兵有需求,他们全力服务,被守岛官兵们亲切地称为“海上拥军”。
短暂的军旅生涯让周晓东的人生变得不同,也让他对育种有着更深的理解。五十而知天命,如今的周晓东,每天开着电动车穿梭于田间地头,他说:“我挣多少钱无所谓,关键是中国人一定要端稳自己的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