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古人云:“不为良相,便为名医”。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算名医呢?是脉学之宗扁鹊?还是外科鼻祖华佗?又或者是中医药王孙思邈?答案不言而喻。我们往往喜欢用悬壶济世,救死扶伤,舍己为人,妙手回春之类的词来形容名医,其实往小了看,救民于水火、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解除疾苦的都称得上名医二字。
今天我们要说的主人公——张世峰,就是这样一位名医。
奠定中医基础
张世峰,可以说是出身于中医世家,家里世代学医,太爷、爷爷、舅舅、表兄、表弟等都是学医出身,到目前为止,整个家族中学医的就有近百人,而问他们为什么纷纷走上学医这条路,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行善积德,医者父母心。
张世峰6岁时,母亲因病去世,那时国家刚解放不久,生活以及医疗条件都很差,没有得到及时且有效的治疗,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这对于自小以母亲为榜样的张世峰来说,打击很大,也让他意识到了医者救人就是救自己,同时,在家族熏陶下对中医有了更深厚的体悟,从此走上了学医这条路。
14-15岁期间,张世峰用了大概两年时间,通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二十八脉》等多本中医学基础专著,并且全部背诵下来,烂熟于心。这两年时间的沉淀与学习,为以后的行医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之后,张世峰陆续拜5位名医为师,他们分别都是满清时期十分有名的中医大家,在他们的精确指导下,张世峰对于脉搏诊断、舌苔变化等有了深刻认识。
到了文革时期,又随家人一起学医探讨、实践,从而积累了丰厚的临床经验,并且集百家之所长,这些都进一步夯实了他的中医基础。
总结经验,实际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西医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张世峰认为,不能故步自封,于是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对于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张世峰前后读了三遍,重视实践,沟通中西,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
工作之后,医院,乃至卫校、大学的反复深造,这几十年不断的进修、学习、成长,才造就了现在的张世峰。
年时,为了学到更好的东西,被清代御医黄元御第五代传人、陕西十大名医之一的麻瑞亭教授收为关门弟子。在此期间积极汲取老师传授的中医知识,特别是关于老师一大绝招“下气汤的调整、加减”方面,56味药,在下气汤的基础上,临证加减,因病施治,治疗内、妇二科,甚至通治各种内伤杂病。
张世峰说:“麻瑞亭老先生在世时,给我们这些学生的秘传就是一定要懂得:善诊者,察色按脉,先辨阴阳。这句话对我影响至深。”
在后来的临床实践中,无论是下气汤的加减应用,还是老先生的秘传,张世峰都谨记于心,以此治疗更多患者,并且成效显著。
寸积铢累,妙手施治
说起曾治愈过印象最深刻的一位患者,那就是一个百天婴孩,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婴孩也早已长大成人,但一直和张世峰保持着联系。也正是因为那次的治病经历,张世峰结交了一位很好的朋友。
那时,朋友家里已经有了七个女儿,好不容易才生了一个儿子。但是自出生以后,天生带有胎毒,中医叫胎毒,西医叫湿毒。当时也跑遍了周医院,效果甚微。最后,通过熟人介绍,张世峰辨证之后,仅仅用了一个很简单的方子,也就是犀角地黄汤,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最终解开了一直困扰着朋友的心结,这位婴孩的胎毒就这么治好了,从头到尾仅仅花了一块九毛七分钱。
娘胎里带出来的胎毒,有很多人甚至花几万块钱治这个病也治不好,为什么张世峰却只用了一块九毛七就治愈了呢?他说,那是因为辨证不准,只要是对症了,那么治这个病就会很简单。
说起来,70年到73年正是克山病大流行的时候。克山病亦称地方性心肌病,实际就是一种传染病,当时把这种病定了四性,水土、营养、病毒、先天。为什么叫这个病为克山病,在东北黑龙江有一个县城,名为克山县,克山县当时有60多万人,由于这个病,一走就是一家,最后用县命名为克山病。
在当时,为了治病救人,张世峰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试着用中医的人参生脉饮和归脾汤,临床加减,同时加上维生素c,只要一次能达到10克,就把人救了过来。也正是因为这个治愈经验,在当时张世峰获得了陕西省优秀医务工作者奖,这个奖不仅是对张世峰的肯定,也是一种督促。
苦心孤诣,持之以恒
现在张世峰已经76岁,虽然年事已高,但仍坚持在一线,从医至今也有5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疗体系,尤其是在心脑血管、疑难杂症、中医眼科、妇科、脾胃病等方面,用药简明扼要、施证分明。他总说:这么多年救治一个又一个的病患,每成功救治一个患者,对医学的钻研就多一分兴趣,这也正是他不断学习、坚持下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