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雀斑十佳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17/9323367.html北京雀斑十佳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17/9323367.html
小A评点三国风云人物之“阿修罗”公孙瓒(七)拒马河畔
文:小A斯蒂芬
公元年4月1日,我大中华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正式设立了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目的的雄安新区,其地理位置涵盖了河北省保定市的雄县、容城县、安新县以及周边的区域。被誉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雄安新区在这其中位于雄县境内的雄州镇,因后周世宗柴荣伐辽,一举攻战三关(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收复大片失地,遂下诏将三关中的瓦桥关更名雄州,益津关更名霸州,取雄霸威烈之意,以威震辽国,雄县亦由此得名。
据史料记载,在雄县境内曾经有大、小雄山,大雄山又名望山,是宋景德初年(公元年)雄州知州李允则以预防水患的名义积土所建,而实际上却是为了在山上建城,以观察瞭望契丹的敌情。小雄山同样也是在宋朝时为了防御契丹所筑。
这种掘土堆山建城的行为,叫做筑京,多与军事行为有关,在古代其实司空见惯。李允则也并不是在雄县筑京的第一人,早在汉末时期就有人在这里筑起过高耸十丈的土山城楼,那个时候这里被称作易地,而筑京的这个人正是公孙瓒。
公孙瓒事情还要从东汉末年的巨马水之战说起。据《后汉书公孙瓒传》记载“(公孙瓒)与绍大战于界桥。瓒军败还蓟。(袁)绍遣将崔巨业将兵数万攻围故安不下,退军南还。瓒将步骑三万人追击于巨马水,大破其众,死者七八千人。乘胜而南,攻下郡县,遂至平原,乃遣其青州刺史田揩据有齐地。绍复遣兵数万与揩连战二年,粮食并尽,士卒疲困,互掠百姓,野无青草。绍乃遣子谭为青州刺史,揩与战,败退还。”
这一段是在众多史书中唯一一处关于巨马水之战的记载,《水经注》中的记载应该也是来自于这一段。虽然关于这场战役的真实情况以及它是否真实存在,在史学界一直都是一桩悬而未决的疑案,甚至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还将这一段彻底的舍去。但是我相信作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范晔无论如何都不会去刻意编撰这样一段故事,因为根本没有这个必要。所以我认为在范晔的手上一定是有什么史料依据,才会让他将这一段记载了下来,而流传至今。
范晔从这段记载来看,巨马水之战是接在“(公孙瓒)与绍大战于界桥。瓒军败还蓟”的后面,所以就给人一种感觉,就是这件事是紧接着界桥之战而发生的。可是如果你去看《后汉书袁绍传》就会发现,接在界桥之战后面的是“三年,瓒又遣兵至龙凑挑战,绍复击破之”也就是龙凑之战的记载,然后才是“瓒遂还幽州,不敢复出”的记载。而通过我们之前的分析,在龙凑之战以后发生了赵岐和解关东事件,才终于促成了公孙瓒返回幽州蓟城的事实。所以巨马水之战一定是发生在公孙瓒返回幽州以后。但是具体在公孙瓒返回幽州的什么时候却没有记载,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分析来做出猜测。
司马光虽然没有在《资治通鉴》中将巨马水之战收录下来,却将《后汉书公孙瓒传》中紧接着巨马水之战后面的袁绍与田楷争夺青州的战事记载了下来,并且是发生在初平四年的春天,也就是龙凑之战后不超过三个月的时候。《资治通鉴》原文记录如下“袁绍与公孙瓒所置青州刺史田楷连战二年,士卒疲困,粮食并尽,互掠百姓,野无青草。绍以其子谭为青州刺史,楷与战,不胜。会赵岐来和解关东,瓒乃与绍和亲,各引兵去。”
在这里,司马光的用意很明显,他认为《后汉书》中关于巨马水之战的记载并不真实所以才将其舍去,并且袁绍与田楷争夺青州的时间点是在赵岐来和解关东之前,是属于龙凑之战的一种延续。这其实也是对我之前关于龙凑之战是袁绍与公孙瓒争夺青州推断的一种肯定与支持。
司马光但是,虽然司马光也同意我的关于龙凑之战的这个推断,可是我却并不能同意他认为袁绍与田楷争夺青州的这段记载是发生在赵岐来和解关东之前的时间点上的这种观点。我的理由就是对于“连战二年”这四个字的理解。这四个字可以理解为袁绍与田楷在这之前连战了两年,但也可以理解为是在这之后连战了两年。如果按着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习惯来看,显然应该是袁绍与田楷在这之前就连战了两年。司马光的这种观点主要应该是来源于范晔在《后汉书公孙瓒传》中接续在“绍乃遣子谭为青州刺史,揩与战,败退还。”这段记载后面的“是岁,瓒破禽刘虞,”的记载。据《后汉书刘虞传》记载公孙瓒击败刘虞并将其抓获的年份是初平四年的冬天。也就是说在初平四年的春天赵岐来和解关东,到年底公孙瓒就破擒了刘虞。这个记载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可靠的。
但是,如果按着这种观点,袁绍与田楷的“连战两年”就至少要从初平二年冬天公孙瓒大破入侵渤海的黄巾军后封田楷为青州刺史算起。但是在那个时候,袁绍刚刚得到了冀州牧的位置,正在邺城积极准备与公孙瓒的决战,处于劣势的袁绍根本不可能有精力和兵力跑去青州与田楷交战,而且转过年在初平三年的春天袁绍就与公孙瓒展开了界桥之战的决战,就更不可能与田楷连战两年了。就算是按着中国传统习惯算虚岁的算法,从初平三年界桥之战以后袁绍开始对青州用兵算起,到初平四年的春天赵岐来和解关东双方退兵为止,勉强可以算作是两年,可是在这期间袁绍派遣儿子袁谭与田楷交战并最终击败田楷的时间点却根本接续不上。据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九州春秋》的记载“谭始至青州,为都督,未为刺史,后太祖拜为刺史。其土自河而西,盖不过平原而已。遂北排田楷,东攻孔融,曜兵海隅,是时百姓无主,欣戴之矣”,按着这段记载袁谭初到青州的时候只是个都督,后来是曹操拜他为青州刺史。而曹操在迎奉天子之前一直都是作为袁绍的附属而对外宣称的,所以他没有权力也不可能公开的去征拜袁绍的儿子袁谭。所以他征拜袁谭的时间应该至少是建安元年他迎奉天子“都许”以后。而且在这之前袁谭所占有的青州土地不满平原郡,从这里开始是一个转折点,袁谭开始了统一青州的步伐。
所以,无论我怎么看这一段袁绍与田楷争夺青州的记载出现在初平四年春天赵岐和解关东之前的时间点上都非常的不和谐。
所以,我认为这一段在《资治通鉴》中应该是属于司马光的错记,是司马光对《后汉书公孙瓒传》中“连战二年”的错误理解,导致了这种错记。也就是说,范晔的本意应该是在巨马水之战以后袁绍与田楷连战了两年。
带着这样思维,我们重新审视一下《后汉书公孙瓒传》中的这段记载,一切就会变得通顺了许多。但是巨马水之战的时间点依然没有办法确定下来,现在我们只能根据袁绍与田楷连战两年的时间来进行推断,可是由于这一段史料记载相对比较模糊,尤其是关于田楷在这期间的时间概念,除了《三国志先主传》中田楷和刘备在兴平元年的年初救援过陶谦以外,几乎是可以用“零”来形容。不过好在袁绍的史料还比较多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袁绍的时间动向来分析出他与田楷“连战两年”的时间点。
根据《后汉书袁绍传》中所记载,赵岐和解关东是发生在初平四年的年初,在这一年三月份的第一个“巳日”也就是上巳节(相当于魏晋以后的三月三),袁绍在薄落津大会宾徒,同时听说黑山军攻占了邺城的消息,然后就开始了平定黑山军的战事。到六月份袁绍在朝歌鹿肠山中击败了黑山军于毒所部,斩于毒及其部从达万余首级。接着又一路北上消灭了大大小小许多股黑山军的叛军,并最终在常山国与黑山军主力张燕所部相遇。
张燕当时的张燕声势浩大,拥兵数万,相继臣服了附近的四个匈奴部落,以及雁门郡的乌桓诸部。这一时期正是吕布投靠袁绍的时候,《三国志》和《后汉书》中均记载了吕布帮助袁绍攻打黑山军的事实,而且都说是在吕布的帮助下,袁绍“遂破燕军”。但是这件事与《后汉书袁绍传》中记载却大相径庭,袁绍传中说是袁绍军与张燕所部交战,虽然张燕所部死伤惨重,可是袁绍也“亦疲”,于是双方就各自退兵。这种貌似矛盾的记载其实也很好理解,也就是吕布所部虽然作战勇猛取得了胜利,但是袁绍方整体损失也不小,才造成了双方各自引兵退去打成平手的局面。不过,不管怎么样,黑山军张燕当时应该是退出了常山国,袁绍还算是基本收复了冀州的失地。之后就应该是发生了吕布与袁绍之间的矛盾,并最终促使吕布叛逃袁绍事件的发生。
到这里为止,《三国志》和《后汉书》的时间线索都非常奇怪的来了一个大跳跃。《后汉书袁绍传》中一下子跳跃到了兴平二年袁绍被朝廷授予了右将军的时间点上,也就是公元年李傕郭汜大交兵、汉献帝东归洛阳的那一年,而且按着逻辑推断袁绍被授予右将军应该至少是在汉献帝到了洛阳以后,而这已经是兴平二年的年底。《三国志袁绍传》中就更是离谱,竟然直接跳跃到了曹操迎汉献帝到许都的时间,也就是建安元年(年)。也就是说两本史书都是直接从公元年(初平四年)的年底跳到了公元年(兴平二年)的年底或者是建安元年(年)的春天,在这期间出现了一段长达两年多的空白,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袁绍都在干什么呢?
答案当然还是要到史书中去找,可是我翻遍了各种史书史料,都没找到关于袁绍在这两年间的直接史料。
不过,在《三国志臧洪传》中的一句话却引起了我的注意“会青州刺史焦和卒,绍使洪领青州以抚其众。洪在州二年,群盗奔走。绍叹其能,徙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臧洪这个人我们以前讲过,他是陈留太守张邈的弟弟广陵太守张超的属下,当时被张超派往幽州联络刘虞,正赶上界桥之战爆发,就被袁绍扣留在了冀州。从这段记载来看,袁绍后来是派遣臧洪去管理了青州,并且是在青州管理了两年,才改迁为东郡太守。
臧洪虽然《三国志臧洪传》中并没说明臧洪管理青州这两年的具体年份,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两年应该就是史书中袁绍所失去的两年,理由是张超被杀的时间点。
张超张超和张邈兄弟两个是“背曹迎吕”事件的重要参与人。当时,在吕布被曹操打败,与张邈一起败逃徐州的时候,张超被留在了张氏家族的老巢雍丘,最终在被曹操围困雍丘数月之后兵败被杀。当时的臧洪应该是在刚刚到任东郡太守没多久的时候,当他接到张超被围困的消息的时候“徒跣号泣”集结兵马打算去营救张超,可是却被袁绍所逼没有去成。这个时间点肯定是在张超被杀以前,而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明确记载张超被杀是在兴平二年的十二月份。从这个时间点向后推两年多点的时间里,正好就是初平四年的冬天,袁绍在常山平定黑山军张燕后的时间点。而这期间的两年应该就是袁绍所空白的两年,《后汉书公孙瓒传》中袁绍与田楷争夺青州的“连战两年”就应该是在这两年间所发生的主要事件。应为袁绍在这时期派遣了臧洪来到了青州。
那么这样一来,巨马水之战的时间点也就大致可以确定是在袁绍平定黑山军张燕并逼走吕布之后到任命臧洪管理青州之间。也就是初平四年的冬天到兴平元年的春天之间。
当这个时间点被确定以后,我突然意识到巨马水之战的背景似乎并没有史书记载中的那么简单,那么的无关紧要,甚至对于公孙瓒来说这这件事完全就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因为就在初平四年的冬天,刘虞发动了针对公孙瓒的蓟城之战,并在战争中被打败逃奔居庸,最终在居庸被公孙瓒生擒活捉,押回蓟城,成了公孙瓒手中的一个傀儡州牧。
刘虞个人认为,这件事在当时应该是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应该可以用天下震动来形容。主要当然是刘虞的个人影响力,但是还应该有袁绍的推波助澜。
当袁绍听说刘虞被公孙瓒所挟持以后,作为刘虞的支持者绝对不可能无动于衷,而且可以肯定应该是在第一时间发出声讨公孙瓒的声音,并且派兵攻打了幽州以营救刘虞。也就是《后汉书公孙瓒传》中所记载巨马水之战的前奏,袁绍派遣部将崔巨业领兵数万攻打幽州的故安之战。
故安,也叫作固安,就是今天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东汉时隶属于幽州涿郡治下,是当时进出幽州南方的重要门户。崔巨业这个人在史书中只出现过这一次,故安之战的具体细节也没有记载,只知道是崔巨业领兵数万围困故安,困了多久也不知道,感觉上公孙瓒应该是从蓟城率兵前来的,以解救故安之围。当时,不知道崔巨业是听说公孙瓒来了有点怯战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就向南退兵了,于是公孙瓒就率领自己的部队三万多人追击崔巨业,并且在巨马水将崔巨业击败,大破其众,斩杀了七八千人。
巨马水也叫拒(巨)马河,发源于今天的涞源县的涞山。涞山又叫七山,因其一山七峰而得名。在《广昌县志》中有:“拒马河源,在县城南半里,出七山下”的记载。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即涞水也”。在汉朝时,涞水因其河流宽阔湍急形如巨马奔腾而改名巨马水。晋朝时与祖逖一起留下“闻鸡起舞”典故的大将刘琨在此抗拒羯族石勒的入侵,致使石勒的兵马不能过河,由此改名拒马河。今天这条河依然存在。
个人感觉上,公孙瓒击败崔巨业的巨马水,指的应该是涞水流经易地即将汇入今天雄县大清河的部分,所以大清河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作拒马河。
巨马水袁绍派遣崔巨业入侵幽州的这件事,虽然是由于刘虞被公孙瓒所挟持而开始,但毕竟是袁绍挑起的战争,等于是袁绍先行撕毁了赵岐和解关东中与公孙瓒所签订的罢兵和解的盟约。这让公孙瓒非常的生气,而与此同时另一件事则彻底的激怒了公孙瓒。这就是袁绍入侵青州的行为。
袁绍没有亲自领兵前来营救他所拥护的“当为天子”的刘虞,而只是派遣了一个籍籍无名的崔巨业攻围故安,其动机恐怕并不那么简单。崔巨业打了一下就掉头往回跑的这种做法,也不得不让人怀疑他的手上是否真的有数万的人马。再加上公孙瓒击败崔巨业的手法,由于有巨马水的存在,猜测中很可能是当年他在渤海郡击败黄巾军所用的“半济薄之”也就是“敌半渡而击之”的翻版,所以公孙瓒所斩杀的七八千人应该是基本达到崔巨业百分之八十甚至全军覆没的程度。所以,这种种的迹象都表明袁绍派遣崔巨业攻围故安的做法可能只是为了牵制公孙瓒主力部队的欲盖弥彰的做法,而他的真实目的应该是要攻打青州相对弱一点的田楷所部。
当时的时间点应该是在兴平元年的春天,田楷与刘备一起在徐州援助徐州牧陶谦抵抗曹操进攻徐州的时候。田楷和刘备之所以敢于率兵前往徐州援助陶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之间的盟友关系,另一反面主要还是他们一直都安稳的坐在青州刺史和平原令的位置上,并没有遭受太大的军事压力的缘故。而他们前往徐州援助陶谦的做法却实际上造成了青州空虚的事实,这也就给了袁绍入侵青州的机会。
于是袁绍同样是以营救刘虞、切断公孙瓒的后援力量为理由,带着臧洪领兵进驻到了青州,拉开了与田楷“连战两年”争夺青州的战争序幕。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在这之后是留在了徐州继续帮助陶谦,而田楷的去向则没有记载,按着常理推断肯定应该是火速返回了青州。对于刘备留在徐州这件事,一方面应该是陶谦自己感觉身体不好,而作为与公孙瓒同盟的关系向田楷提出的继任人选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刘备对于公孙瓒、田楷与袁绍争霸的信心不足,以及同为汉室宗亲的刘虞被公孙瓒所挟制后心理上不能认同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曹操虽然是以报父仇的名义发起的征讨徐州的战争,却实际上造成了帮助袁绍从青州调离田楷的事实,这种好像调虎离山的做法,不得不让人怀疑曹操是受到袁绍的主使,尤其当时的曹操始终保持着与袁绍貌似盟友的关系。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曹操参与袁绍营救有“当为天子”呼声的刘虞的既成事实。而这件事在后来恐怕是成了曹操拥护汉献帝的一个污点,并在曹魏承继汉统的问题上受到了舆论压力。
曹操而按着执政者对于历史记载的习惯性做法,否认这一段事实,将袁绍与田楷争夺青州的记载从史书中彻底的抹除掉,也就成了一种必然。这也就是在以曹魏官方档案为主要依据的陈寿《三国志》中,没有关于巨马水之战以及袁绍与田楷争夺青州的相关记载的根本原因。
不过,我个人感觉陈寿恐怕应该也是意识到了这段被抹除的历史的存在性的,所以才在《臧洪传》中保留了“洪在(青)州二年”的记载,只不过他的严谨态度让他不能够将这些作为正史记录下来。只能将其若有似无的隐藏起来,有待日后有人去挖掘真相。
公元年,即兴平元年春天,刚刚击败了袁绍部将崔巨业入侵的公孙瓒正停驻在巨马水河畔进行休整。也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公孙瓒收到了田楷发来的袁绍攻打青州的消息。盛怒下的公孙瓒马上聚集人马指麾南下,一路“攻下郡县,遂至平原”这里所说的郡县指的应该是渤海郡,并一直打到了青州平原郡,再一次扶持田楷坐上青州刺史的位置“据有齐地”,等于是重新恢复了赵岐和解关东以前的地盘,又建立起来与青州徐州的军事联系。
而袁绍当然不会轻易的放弃已经得来的地盘,他会继续向青州增兵资助臧洪与田楷争夺青州。在这里很有可能是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代理人战争。之所以《后汉书》中说是“绍复遣兵数万与揩连战二年”恐怕是应为臧洪只是名义上的袁绍方代理人,并没有直接参与战争。这主要是袁绍对臧洪的不完全信任所造成的。袁绍选择臧洪作为代理人的原因应该主要是应为臧洪也是刘虞的支持者,但由于臧洪本是张超下属,而臧洪这个人又是个极其讲求信义的人,对张超的忠心程度也是尽人皆知的事。所以袁绍才没有将太多的军事权交给臧洪,并且在曹操发起统一兖州的针对张超的雍丘之战的前期,将臧洪调离了青州改任东郡太守。而让自己的儿子袁谭接管青州与田楷继续交战,并最终在建安元年的的时候彻底将田楷以及孔融击败,将青州全境纳入到了袁绍的统治范围。
在这里还有一个疑问,就是《后汉书公孙瓒传》中接续在袁谭击退田楷后的“是岁,瓒破禽刘虞,”的记载,因为按着《后汉书刘虞传》的记载,公孙瓒“破禽刘虞”是在初平四年的冬天,所以在这里好像是造成了巨马水之战以及袁绍与田楷、袁谭与田楷相继争夺青州的事情是发生在初平四年。司马光自然也是应为这一点才在《资治通鉴》中确定袁绍与田楷、袁谭与田楷是发生在赵岐和解关东之前,并直接否定了巨马水之战的存在的。但是通过我之前的分析,这些事件显然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时间点是在刘虞被擒以后,甚至于刘虞被擒事件应该是巨马水之战的直接诱因。那么《后汉书公孙瓒传》中的记载又怎么解释呢?难道是范晔记载错误了吗?
对于这一点我目前拿不出任何有效的证据。但是按着常理推断,大概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范晔的这句话主观意愿并不是要接续在袁谭击退田楷的后面。按着写作文法来理解,这句话其实也可以接续在“乃遣其青州刺史田揩据有齐地”的后面。这种写作文法虽然并不常见,但是他的确存在。另一种可能就是范晔记载失误。也就是“是岁,瓒破禽刘虞”的记载的确是属于范晔记载错误,准确的记载应该是“是岁,瓒即杀刘虞”。因为,在《后汉书公孙瓒传》中这句话的后面一直到公孙瓒兵败被杀都没有提到过刘虞被公孙瓒杀死的事情,只字未提。这种现象不太合乎情理,更不符合写作规律。而且有史料可以证明刘虞被杀的时间就是在建安元年(公元年)春天以前。司马光也将刘虞被杀的时间点放在了兴平二年(公元年)的年底。而且在《资治通鉴》中刘虞被杀的记载“公孙瓒既杀刘虞,尽有幽州之地,志气益盛”这句话和《后汉书公孙瓒传》中记载的“是岁,瓒破禽刘虞,尽有幽州之地,猛志益盛”的话,在文法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应该是同出一源,是司马光对范晔《后汉书公孙瓒传》中的失误做了修改后的记载。我个人也比较赞同这一种可能。
那么,最终公孙瓒为什么要放弃刘虞这样一个他统治了幽州的傀儡工具呢?刘虞又是如何被公孙瓒所杀的呢?从《后汉书公孙瓒传》中“绍复遣兵数万与揩连战二年,粮食并尽,士卒疲困,互掠百姓,野无青草。绍乃遣子谭为青州刺史,揩与战,败退还”的这段记载来看,很明显造成田揩争夺青州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公孙瓒军力的退出,也就是田楷失去了公孙瓒方面的军事力量援助。那么公孙瓒为什么没有继续援助田楷,而放任田楷最终失去了青州的呢?从史料记载来看公孙瓒在放弃青州、杀死刘虞以后是跑去了易地“筑京”,而且他所建筑起的京楼蔚为壮观,有数十座之多,大概成众星拱月一般,尽皆高五六丈,最高的达到十丈开外。他这么做又是为了什么呢?
我们再讲。
小A斯蒂芬写于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