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吃什么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80915/6528069.html
来源:经济网
硒,一种非金属元素。在整个地球上,硒的含量很少,分布又十分零散。一般来说,在火山附近和一些受到古代火山烟尘影响的地质中,含硒量相对多一些,在海相沉积岩中,硒也聚积较多。过去,人们曾一度认为硒是一种有毒的微量元素。人们对硒畏之如虎。直到年以后,硒才在营养学上受到重视。硒,这位人体健康的“使者”,可谓姗姗来迟。
燃烧的“生命火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引起食物缺乏,许多德国人患上肝病。德国政府特地聘请法国科学家施瓦茨教授研究营养与肝脏的关系。当时,施瓦茨发现蛋白质缺乏是引起肝脏坏死的主要原因,发现硒比含硫氨基酸和维生素E对肝脏更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接着发现,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硒浓度(即血硒)比正常人越低,肝病病情越重。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硒是营养性肝坏死的重要保护因子,从此拉开了研究硒与健康的序幕。
杨建国曾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营养源研究所特聘教授,他的科研小组发现了硒蛋白-P,为硒科技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被誉为“硒蛋白之父”。杨建国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硒在人体的作用机理可以大致概括为抗氧化、具有免疫功能,与此相关,微量硒对维护人体健康有很多作用。其作用主要包括:硒对肝脏、心脑血管系统、骨骼、甲状腺激素、眼睛等器官的保护,以及抗癌作用显著。
杨建国表示,硒在人体内主要以硒蛋白的形式存在,其中有一些硒蛋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酶,故又称为硒酶。在血浆中存在的硒蛋白为硒蛋白-P,是一种细胞外糖蛋白,虽不属于硒酶,但它含有多个巯基和硒原子,具有很强的还原能力,参与血红素的代谢,可作为自由基的清除剂,具有细胞外抗氧化活性,它还能够在组织间转运硒,同时调节硒的稳态。
硒因其独特性能,被誉为“生命火种”、“抗癌之王”、“生命的奇效元素”。
硒的主要工作原理在于,硒作为抗氧化剂,进入人体后,可迅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从而可有效地防御自由基对细胞的损害,减少脂褐素的形成,具有抗老延寿的作用。同时硒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包括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如可明显抑制抑制性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增强淋巴细胞分泌T细胞生长因子的能力,从而维持T细胞的长期增殖与分化,增强天然杀伤细胞的杀伤活性以及促进B细胞分化及增殖的能力,并诱导免疫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力。
因地制宜有备无患
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硒是人类和动物生命中必需的微量元素。现在硒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受瞩目的微量元素,缺乏时:生物效应低下;随着摄入量的增加,生物效应增高;在安全和适宜的摄入范围内,硒发挥稳定的生物效应。
中国最早发现硒缺乏问题,是在年,黑龙江克山县及其邻近县的农村暴发流行莫名其妙的重病,人不知不觉猝死,身体会出现关节异常变大、心脏肥大变形等特征,这种病也因地区而命名为“克山病”。
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科研工作者通过走访调查,监测到病因存在于病区的土壤和水中,可能是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过多、不足或比例失调,通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干扰心肌代谢而引起发病。项目研究结果显示,克山病是多因素(硒、钼与维生素E缺乏及亚硝酸盐摄入)复合作用引起的地方性心肌病。
我国72%的国土面积土壤均缺硒,导致动植物均缺硒。食物中的硒含量总体偏低。杨建国介绍,“我国缺乏非缺硒地区和历史上非缺硒人群近年的硒营养状况数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也没有提供中国居民硒营养水平的直接数据。”
通过杨建国提供的几段过去的数字,可以了解国人的补硒情况。
据了解,年-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对我国老年居民每日硒摄入量调查数据显示为37.6微克。部分省市开展了硒摄入量的人群调查,如年北京市居民平均每日膳食硒摄入量为66.4微克,年宁夏成年男子每日硒摄入量调查数据显示为36.6微克,年广州市居民每日硒摄入量调查数据显示标准人摄入量为98.5微克,年浙江省城乡居民膳食硒摄入量调查数据显示,其中有42.56%的未成年人和52.09%的成年人膳食摄入的硒含量未达到平均需要量(EAR)。数据显示,我国人群硒摄入达到每日膳食推荐量60微克尚有差距。
科学补硒刻不容缓。因为抗氧化剂是人体本身不断产生的防御自由基损害的物质。然而,随着年龄增加,人体产生这两种物质的能力逐渐降低,对自由基损害的防御能力下降,导致衰老加速。补硒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开展。
科学补硒适量即可
“硒元素是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组织内的微量元素,一般来说,硒在人体肝、肾、胰脏、垂体及毛发含量较高,肌肉、骨骼和血液中相对较低,脂肪组织中最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马冠生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日常补硒通过食物获取即可。
马冠生表示,总体上,动物食品含硒量比植物食品要高。动物脏器、海产品、鱼、蛋、肉类等是硒的良好来源,谷类和其他种子的硒含量依赖它们生长的土壤中的硒含量而有差异,蔬菜和果实类食物含硒甚微,饮用水含硒量也较少。
值得注意的是,人体对每一种营养素的需要量是不一样的,每一种营养素都有一个安全的范围,缺少会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过多也会导致一些某些疾病风险。
“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人体需求量较大,以克为单位;诸如铁、锌、维生素B2等元素,是以毫克计量的;而硒属于微克级的,量相对来说少。”马冠生强调,补硒是有限量的,适宜的量才有益健康,不能片面地只看重硒的积极性,而忽略它的潜在风险,这对富硒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是相当不利的。
马冠生表示,硒的安全摄入剂量范围较窄,每日摄入量不能超过微克,而人群每日的膳食来源丰富,防止硒摄入过量是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补硒量范围如图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博士纪凤娣向《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表示,科学补硒需根据个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补充,对于长期补充的人群,其用量每天最好在50微克—微克就可以满足要求,但是对于疾病患者,则需针对个体情况予以调整。
短期内摄取大量的硒,会导致硒中毒,表现为头痛、脱发、指甲脆、疲劳、引起皮肤病和精神错乱、浮肿、肾功能紊乱及丧失嗅觉等。停止摄取硒,经过一段时间会恢复,期间可以多吃高蛋白含量的食品、服用维生素C、E,帮助恢复。硒摄入量高时,可随呼出气排出二甲基硒,可以闻到类似于蒜臭味。
“长期摄取过量的硒,摄取的是什么来源或者什么类型的硒,会带来什么副作用,这还需要大规模的数据积累,需要基础研究跟进。”李东提到,按照相关文献报道,在一项对不同硒形态的毒性、生物利用度和代谢转化的研究表明,有机硒与无机硒相比,有机硒表现出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并且毒性更低。
“硒硒相关”的大健康产业
年10月,三部委联合印发了《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到年,围绕特色粮经作物、特色园艺产品、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林特产品五大类,创建并认定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个左右。其中,国家鼓励有关县市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富硒产业特优区,对达到国家级特优区认定条件的,农业农村部将积极予以支持。
目前我国的几大富硒带所在地政府均因地制宜发展富硒产业,如富硒种植业、富硒水产养殖业、富硒畜禽养殖业、富硒农副产品加工业、富硒养生旅游业、富硒生物药业、富硒肥料产业、富硒矿泉水产业等富硒产业。其中富硒种植业、富硒农副产品加工业、富硒养生旅游业及富硒生物药业等是比较热点的领域。
小小硒元素,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各种富硒农产品及富硒生物制品大量涌现,如富硒大米、富硒茶叶、富硒生果、富硒蔬菜、富硒红薯、富硒蘑菇、高硒螺旋藻等,各种富硒农产品基地纷纷建设,许多地方围绕富硒农产品开展深加工项目。此外,在有机硒中提炼纯精体的试验已获得进展,对有机营养液、硒营养品、硒饲料添加剂和硒药品的研制也取得较好的成果。开发硒资源、利用硒资源、发展富硒农业的高潮在国内正在兴起。
“富硒”让农产品有了独特的特色魅力而成为消费市场新宠,以富硒农产品为基础提炼的高端深加工产品也会在消费市场拥有广阔前景。在这股风潮影响下,多地开展富硒产业,争相建立硒产业园、富硒作物标准园。
虽然目前富硒地区朝着产业化如火如荼地推进,福来战略品牌营销咨询机构研究总监张正向《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提出他的思考。“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农产品展会、特产展会上,富硒产品应接不暇,可是在市场的表现却并不亮眼。”张正表示,富硒产业遍布全中国很多地方,从产业到消费者认知,不是一件新生事物,大家比较熟知,可是问题也许就在这里。
常见的富硒产品,比如稻米、茶叶,消费者并没有形成一种追捧局面,有了,更好;没有,也不可惜。张正说,“富硒产品好像从来没有进入主流食品市场。这个产业就像做了一锅夹生饭,没有彻底地成熟过,哪一个品类真正进入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问题在哪里呢?张正认为,目前富硒产业没有形成大型有实力的经营主体。也就是说,从经营角度来看,经营者的实力太小,产品没有形成对消费者、对市场的主导力。同时,富硒在健康概念上没有真正做出价值感,没有让消费者愿意为富硒支付更高的价格。这与经营主体实力太小,形成互为因果的关系。
大健康产业很大程度上是国家层面的大事。同时,富硒产品源于自然,比如富硒矿泉水,或者源于土地生长出来的农产品。那么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举政府之力,大力发展富硒产业,比如以区域公用品牌的方式,突出富硒概念,发展产业,振兴区域经济,同时,扶持和培育在区域公用品牌中能够主导和引领产业良性发展的龙头型实力企业。把企业做强,产业才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