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刻骨铭心的回乡之旅
一篇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
故乡花,思乡情
韶山的红杜鹃
年至年,初中二年级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名字叫《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这篇感情充沛的文章,曾经影响了那一代人。课文的作者,是毛主席的儿子毛岸青与儿媳邵华。
年毛主席已经辞世。4月5日,毛岸青与邵华回到了湖南老家。在韶山,他们遇上了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开,夫妻俩触景生情,写下了这篇抒情散文,《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引起轰动,各大报刊纷纷转载,并在两年后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许多人诵咏着这篇文章,寄托着对主席的思念。
岸青、韶华与父亲合影年12月21日,毛岸青和韶华的骨灰从北京运抵湖南,合葬于长沙县开慧乡。这一对夫妻回了家。消息传开,很多人停住脚步,杜鹃的意象仿佛又浮现在人们眼前。
年12月21日凌晨7点,毛岸青和邵华的骨灰抵达长沙火车站。这对在烈火烽烟中成长起来的革命伴侣,一生历尽坎坷,迎来革命的胜利和共和国的成长后,他们心中最终萌发的,是这样朴素的一个念头:淡然归去故土。
运送的车队随后转往长沙清水潭毛泽东故居,这里是毛泽东和杨开慧在长沙的第一个家,也是毛岸青儿时生活过的地方。
屋内依旧保存着原样,一张毛岸青儿时与母亲杨开慧、哥哥岸英的合影挂在墙上。
短暂停留,车队转往长沙县开慧乡。十里长路,鞭炮齐鸣。
松涛呜咽,山水含悲。毛岸青,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第二个儿子,在去世两年之后,和妻子邵华的骨灰合葬于故乡—长沙县杨开慧烈士陵园。
年12月21日下午3点,岸青、邵华之子毛新宇,儿媳刘滨,孙子毛东东,亲属刘松林、以及各级领导,生前好友余人,出席了这对革命伴侣的骨灰安葬仪式。大家胸前别着寄托哀思的白花,冒着凛冽的寒风,和在风中张开怀抱的青松翠柏一起,迎接毛岸青、邵华的归来。
岸青与邵华之墓掩映在青山翠柏之中毛岸青与邵华两人,一生位尊不骄,望重不傲。邵华将军还在人世的时候,说一定要去看看奥运会这样一个特别的时候,见证共和国这样一个辉煌的时刻,可惜的是,邵华将军年8月8日急匆匆地走了,留下的是许多的怀念和不舍。
斯人已逝,音容犹存。在毛岸青和邵华遗像的中间,刻着早年毛泽东写给岸青的一封信,也是这对夫妻当年能走到一起的契机。
早在一九二七年四月,毛泽东出席了在武汉召开的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有两位新人结了婚,他们是当时在国民革命军中任职的刘谦初,与就读于湖北女子师范的张文秋。会议间隙,作为故交的毛泽东,抽空前去道贺。
当时,大家向初婚的张文秋和刘谦初道喜,希望他们早生贵子。
毛泽东却说:别人祝你们早生贵子,我希望你生一对千金,我们两家好对亲家,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岸英,一个叫岸青。
张文秋说:“好啊。”
这本来是个玩笑,没想到后来张文秋真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思齐,二女儿邵华。后来也真成就了这两对姻缘。
50年代初张文秋与刘思齐,邵华,张少林这姻缘一路走来,走得坎坷而壮美。
冬夜的严寒和夏日的酷暑,难耐的饥渴和残忍的毒打,这就是邵华的童年!多少年后,邵华在《饱尝铁窗风味的娃娃们》一书中写道:
最初的记忆是那样的强烈,在我的心里留下了火烫的烙印……
在那暗无天日的日子里,难友们办起了“监狱小学”。邵华和小同学们伏在地上写写画画,第一篇课文就是:延安,我们要回延安……
年6月,多方营救下,邵华和多名幸存者走出黑牢,回到日夜思念的延安,那一天,邵华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
大家排着队,主席从头握手握到尾。孩子们感到和毛主席握手是最大的幸福。毛主席跟韶华握完手之后,韶华和其他孩子赶快又跑到队尾,重新排队,想和主席再握一次手。
上世纪50年代末期,邵华与毛泽东在一起然而,喜悦和安宁是短暂的。
很快,延安又被国民党的内战炮火所笼罩。邵华随着部队不断转移、流动,从延安到太行山,从西柏坡到北京……邵华在马背上和硝烟中慢慢长大。
土改时,她当过宣传员;在太行山区,她扭过秧歌,演过活报剧;在河北平山县,她演过“兄妹开荒”和“血泪仇”……
战火中,少女历练成长,她未来的爱人,毛岸青,此时也经历着同样充满磨难的人生。
年,毛岸青4岁时的那个秋天,毛泽东奉命前往发动秋收起义。他匆匆告别妻儿,从此天各一方。
母亲杨开慧被反动派杀害后,毛岸青三兄弟最终被营救出来,转移到上海。在上海,弟弟毛岸龙不幸与哥哥走失。岸英与岸青也是历尽艰辛。
在上海流浪的日子里,岸英没有忘记妈妈在牢里叮嘱他的话,要带着弟弟好好学习,长大为穷人干革命。他几乎每天都背诵妈妈留给他的《革命课本》,还教弟弟们认字,但有很多字他自己还不认识。有一天,他在书店里看见一本《学生字典》,想起妈妈也有一本,听妈妈说过她经常从里面找不认识的字,岸英和岸青为了买这本字典帮助学习,兄弟俩下决心勒紧裤带,3个月不吃早饭,终于买下了这本字典。后来,毛岸英一直把这本小字典珍藏在自己身边。
兄弟三人年,兄弟俩被张学良部下李杜带到巴黎,后来再被带到莫斯科,进入莫尼诺第二国际儿童院。这时,毛泽东已率领红军到达陕北,他时常惦念着自己的儿子。
年,有人从苏联带来了岸英、岸青的照片,毛泽东喜出望外。
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到苏联后,刻苦学习,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在十年制学校里,他们都连跳了几级。毕业后,毛岸青考上了东方大学,继续深造。
年1月,岸英回到祖国。毛泽东见到他欣喜异常,给仍在苏联学习的毛岸青去信写道:“看见你哥哥,好像看见你一样,希望你在那里继续学习,将来学成回国,好为人民服务。”父子之情跃然纸上。
一年后,毛岸青回到祖国。毛泽东给岸英去信说:“岸英:告诉你,永寿回来了,到了哈尔滨”。原来,当年杨开慧遇难后,为避人耳目,三兄弟分别改名,毛岸英改名为杨永福,毛岸青改为杨永寿,毛岸龙改为杨永泰。
这一次,毛泽东并没有立刻去见儿子,而是直接将毛岸青安排到农村参加土改试点和农业劳动。他去的地方是黑龙江省克山县。
那里生活艰苦,土匪猖獗,疾病流行,当时气温低达零下30多摄氏度。毛岸青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整整8个月,参加了当地土改试点的全过程。
回到克山县城的时候,毛岸青全身是虱子,衣服都得消毒。
10天之后,毛岸青被接到大连市南山宾馆。由于在苏联接受治疗时过度使用激素,毛岸青全身浮肿,病情很重。
考虑到毛岸青36岁了尚没有对象,市委几位热心同志物色了一位女护士,可是,岸青对男女感情之事,反应比较迟钝,和这位女护士朝夕相处两个多月,却没有碰出一星感情火花。
年1月,张文秋带着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念书的二女儿邵华到大连看望毛岸青。自从毛岸英牺牲后,张文秋也有意与毛主席再续前缘。所以,她选择邵华寒假之际,特意带女儿来大连疗养,此行多少带点儿“相亲”的色彩。这一次,这对年轻人开始了书信往来。
邵华和刘思齐一九四九年,张文秋的长女刘思齐与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结婚;打那以后,韶华和毛岸清经常见面。
每个周末,岸青来到家里,经常领着韶华、少林打乒乓球,那时的毛岸青能歌善舞,非常有音乐天赋,每次来都要拉小提琴。韶华和少林都很喜欢这个多才多艺的大哥哥。张文秋也开始更加注意和关心毛岸青。
年11月,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冲天的大火中壮烈牺牲。哥哥的牺牲给毛岸青带来了极大的刺激,他怎么也无法想象,从小相依为命的兄长就这样的离他而去。
毛岸英(右)与毛岸青毛泽东知道后,特意致信毛岸青:“听说你的病体好了很多,极为高兴。…听说你同少华通了许多信,是不是?你们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少华是个好孩子,你可以好好同她谈一谈……
如今这封信被刻在了毛岸青和邵华坟墓前,见证了这对革命伴侣间的传奇恋情。
按照双方老人的意愿,邵华从北京大学临时转入了辽宁师范学院插班学习。两个年轻人有了更多在一起的机会。而每到周末,毛岸青总要拉着邵华去跳舞。那时的生活,算是难得的浪漫。
毛岸青从苏联回来,能歌善舞。开始邵华不会跳,经常踩他的脚,毛岸青仍热情而耐心地教。他俩最爱跳华尔兹,三步的音乐一响起来毛岸青就特别高兴,在舞场里从头转到尾。
年毛岸青和邵华在大连结婚了。婚礼很简单,没有参加婚礼的毛泽东,送给邵华一块手表、一台熊猫牌收音机。婚后,在年长邵华十几岁的毛岸青眼里,妻子仍是一个小妹妹。那时,晚饭后散步,在苏联长大的毛岸青总是习惯挽着邵华,习惯一件大衣两个人披着,邵华却觉得很不好意思,因为在街上走“有点太醒目”。
岸青一家追思如水,点滴情深。那个英雄和铁血的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但记忆和怀念其实是我们最强大的力量。在灿烂如花的当代中国社会,永远铭记那段历史,铭记所有的革命先辈,包括我们所敬仰的毛主席,对他们为之奋斗和牺牲的中国的梦想,以及对我们这些后来人的期望,
只能满怀感恩和后来人的敬意和决心,在他们开创的宏伟事业中,尽心尽力的生活和奋斗。坚信,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人间正道,投身于此的有限生命将因此而永恒,而在奋斗的过程中,生活又是如此美好和充实,人生当如是!年毛主席诞辰周年的日子里,韶山村出现了奇异的一幕: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似乎早已约好似的,竞相绽放,红得似火,粉得像霞,绚烂多姿。按理,杜鹃应在春天开放,而这次却是隆冬季节,足足提前了三四个月。百姓们都说,这满山的杜鹃是在欢迎游子重归故里。
其实,在毛岸青和邵华的人生中,有一次亲身经历的深刻怀念,也是跟故乡的杜鹃花有关系,那是在年。
年春天,毛岸青和邵华一同回到了北京。
见到他们,毛泽东风趣地说:“新媳妇总该去认认家门,让外婆和亲友们看看嘛!”当时,毛岸青的组织关系在总参,毛泽东便叫他们去向罗瑞卿叔叔请假,一同回湖南探亲。
不久,带着毛泽东的思乡之情,毛岸青和邵华一同回到湖南探亲。遵照父亲的嘱托,两人先到板仓祭扫妈妈杨开慧的陵墓,又到韶山看望乡亲们。
八年后,毛岸青和邵华的儿子出世了,毛泽东为其取名“新宇”,即“要如昆仑山崩绝壁,又恰似台风扫环宇”之意。
在毛新宇记忆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在7岁时,父母亲带着他一起回湖南探亲。
年4月5日,毛主席逝世后的第一个春天,迎着漫山遍野的红杜鹃,毛岸青一家第二次踏上了故乡的热土。
年9月9日,毛泽东走完了83年的人生旅程。特殊的环境,使得毛岸青无法亲自向父亲告别。于是,他和妻子在家中布置了灵堂,祭奠父亲。父亲去后,怀念亲人之情更是日趋浓烈。
毛岸青在身体还硬朗的时候,几乎每年的9月9日和12月26日,都会带着夫人儿子一起去毛主席纪念堂缅怀父亲。建国后,他多次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板仓祭奠母亲,每一次都要在母亲墓前留影。
年,那一次探亲,在故乡的山山水水间流连,寻觅着当年父亲和母亲的足迹,倾听着故乡空山的鸟鸣,岸青夫妻俩悲欢交集,感慨万千。
此时,正是杜鹃花开遍三湘的季节,家乡的人们怀着深厚的友谊,连同韶山的泥土,送给岸青一家一株盛开的红杜鹃。
带着家乡的杜鹃花回北京后,毛岸青和韶华写下了那篇激情满怀的散文《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我们敬爱的父亲逝世后的第一个春天,我们回到了老家湖南。我们含泪伫立橘子洲头,漫步湘江两岸、回清水塘,登岳麓山,徘徊板仓小径,依恋韶山故园,万千思绪……随山移水转。我们爱韶山的杜鹃像鲜血,千千万万烈士的鲜血洒满祖国的河山。我们这一家也有六位亲人为革命壮烈牺牲,面对阶级敌人的屠刀,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这万千思绪,有对毛家六烈士不尽的怀念,有对一代先辈革命成功的热情讴歌,也有对毛泽东教育子女的点滴追忆。感情真挚,催人泪下,后来这篇散文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
夫妻赏花在毛岸青一家眼里,韶山的杜鹃花是先辈们的热血,是故乡的花,是浓浓的情;在百姓眼里,他们也是这青山丛中一蔟红杜鹃。
年3月23日,毛岸青辞世。邵华这样怀念她的丈夫,“失去他万分悲痛,在那撕疼心肺又倍感幸福的日子里,你和我的心跳荡在一起,你和我的泪流在一起,你和我的笑声回荡在一起”。一年零三个月后,邵华因病去世,终年69岁。
哀音传出,如潮的悼念喷薄而至,涵盖了各主流报网,甚至惊动了海外传媒。与生前的低调和内敛不同的是,他们的离去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在家乡湖南,下葬仪式过后,板仓村民陆续来到陵园瞻仰岸青和邵华,久久不愿离去。
在纪念人群中,有不少人是不远千里赶来的,对毛主席和他的家人,他们有着特殊的感情。
从年之后,毛岸青一家就非常密集地回到湖南,回到故土。每一次,总是热泪盈眶,每一次,总是依依不舍。
毛岸青第一次回韶山,那是在年。
他一个人骑着马,从湘潭一路赶到韶山冲,在毛泽东故居和韶山老屋仔细地参观了一圈。在去故居途中路过一条狭窄的田埂时,毛岸青和迎面而来的运柴禾的马车撞了个正着,连人带马一齐滚进了泥巴田里。
毛岸青教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年1月26日,毛岸青一家又一次回到故乡。他们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故居和去爷爷奶奶的墓地拜年。同行的还有邵华的母亲张文秋老人。
同行的张文秋感慨万千,兴头下,题诗一首:
“山外青山楼外楼,韶山风景永存留,暖风吹得亲友醉,主席思想垂千秋。”
邵华也激动地写道:
元宵佳节故园行,重返韶山探乡邻。团聚一堂叙深情,滴水洞中忆亲人。
在滴水洞,毛岸青见到爸爸妈妈的照片,禁不住热泪盈眶。工作人员请毛岸青写点东西留作纪念。那天,岸青端坐在父亲年用了12天的办公桌前,思潮滚滚,他写道:“让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写下题词后,他自己觉得不满意,又用俄文写下相同的祝愿。邵华和毛新宇被毛岸青的高兴感染,高兴地在毛岸青的题词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在通往滴水洞路旁的石壁上,有一行留言很能引起游客的注意。这是年,毛岸青回韶山时留下的文字。
年2月6日,他和邵华、毛新宇、刘松林又回归故里。此时,毛岸青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由妻子搀扶着来到上屋场故居。
从墓地下来,毛岸青坐车前往火车站,这里有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塑像,岸青久久伫立在苍松翠柏中的父亲雕像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毛岸青此次回乡时值新年,晚餐时,他站起来给大家敬酒。他感谢家乡人民的盛情款待。
饭后,岸青在卧室里低着头,来回踱步。第二天,宾馆服务员进岸青房间打扫卫生,在其书桌上发现一张宣纸,上面写着:“我酷爱韶山!”
后来,这则题词被韶山管理局刻成石牌,镶嵌在滴水洞景区进行展览。
这一次探亲之时,岸青和邵华萌生了个念头,为父亲出一套书。
章庭杰,毛岸青生前的秘书。为协助筹备毛泽东诞辰周年等活动,长沙县政府和文艺界朋友推荐章庭杰到毛岸青家当秘书。多才多艺又写得一手好文章的章庭杰很得邵华的赏识,很快就融入了毛家的生活中。
章庭杰后来回忆说,毛岸青一家生活俭朴,早餐一般是稀饭、咸菜——在毛家的厨房中,摆着一溜的坛子,里面腌的是坛子菜。在日常生活中,毛岸青一家也偏爱湘菜,只是考虑到健康问题,厨师在做菜时不会把味道做得那么重。和毛主席一样,毛岸青最爱吃湖南的臭豆腐。
与儿子一起打球在章庭杰的印象里,毛岸青沉默寡言,话非常少;但回到湖南,回到自己生活过的清水塘,回到外婆家板仓时,话明显就多起来。毛岸青的湘音浓重,不过不像毛主席那样是浓重的湘潭音,毛岸青讲的是长沙话。
那时,岸青和邵华亲自主持座谈会,拜访老红军老八路,审定选题、提纲和书稿。一直坚持了两三年,27册、余万字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最终问世。
与毛岸青一起,邵华做了大量与毛泽东有关的史料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并从个人视角,写就了数十万字的关于毛泽东、杨开慧的回忆文字。他们还和儿子毛新宇一起多次重走长征路,到老区调研,支持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建设,还以多种形式帮助失学儿童。
年,韶山计划兴建一个永久性的纪念工程一一韶山毛泽东纪念园,时任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邹忠益,带着该项目设计方案专程前往北京。
当时韶华因病住院,在病房中热情接待了韶山的亲人,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在邵华的支持与关心下,毛泽东纪念园如期兴建。
几个月后,毛岸青一家来长沙过年,听说韶山正在修建毛泽东纪念园,毛岸青执意要回韶山,但因身体原因,医生没批准,邵华和毛新宇只好先行一步,于2月7日来到初具规模的毛泽东纪念园。
抚着纪念堂内毛主席含笑的坐像,邵华哭出声来,毛新宇也流下了泪水。离开时邵华一笔一画地留言:韶山毛泽东纪念园是中国革命的无字史书。
半个月后,毛岸青一家3口齐备回到韶山。原来,毛新宇当年2月8日从韶山回去后,一讲韶山的变化,毛岸青铁了心要回韶山看看。湖南省委经研究,同意毛岸青的意见,并从当时的湖南医科大学抽调3名医生专程陪护,以保安全。
每次来韶山,毛岸青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毛主席当年居住的房间,探视当年的遗物,当毛岸青看到毛主席照片,邵华介绍到“这是父亲的照片”时,他的眼泪就掉了下来,并用俄语同邵华说着话。
这一年,毛岸青七十二岁了。
晚上,在韶山欢迎他的宴会上,毛岸青很高兴,眼睛多次望着桌上的烟酒。邵华叹了一口气,说:“岸青过去对烟酒都有瘾,可因为身体原因,医生早让他戒了。今天他高兴,想开戒。”当韶山的乡亲举起酒杯欢迎他回韶山,为他的健康干杯时,毛岸青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也举起只有几滴酒水的矿泉水酒杯,慢慢地一饮而尽。
喝完后,邵华笑着递了一根“精白沙”香烟给毛岸青,划了根火柴。
因为行动不便,毛岸青这次回来只参观了毛泽东故居和毛泽东铜像。当邵华介绍铜像高10.1米的寓意时,毛岸青望着江泽民题写的“毛泽东同志”5个大字时,再一次流出了泪水。
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诞辰周年的日子,韶山纪念园隆重开园。邵华盛情邀请共和国6位女将军一起来到韶山,参加纪念园的新闻发布会和开园仪式,还请来几位知名艺术家,组织了一场盛大的文艺演出。那一年,是毛岸青一家回韶山次数最多的一年,先后4次踏上家乡的热土。
年年3月,毛岸青在京逝世,韶山村党总支书记毛雨时代表韶山乡亲前往吊唁,见到了邵华。那是毛雨时与邵华见的最后一面。
毛雨时讲,邵华生前说,故居前不宜有过多坟墓,为保证韶山良好的规划,不想另开墓林,所以不想死后回葬韶山。这次岸青和韶华的骨灰不能回韶山安葬,我们韶山人都很遗憾,我们现在有个想法,今后要留块空地,让主席的后人百年之后有个安息之所。
邵华生命最后的半年,一直在竭尽全力完成作品《祖国颂》,那是她最后的摄影作品集。她的第一部作品名为《我的祖国》,最后一部作品为《祖国颂》,刚好首尾呼应。
红杜鹃,成为毛岸青和邵华留给我们的永恒的纪念,而他们的一生,也正像杜鹃花那样,迎风傲雨,坚韧不拔,清香远播,灿若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