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克山县仁发村党支部书记李凤玉带领本村6户农民,出资万元组建了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现有管理人员52名,固定资产万元,拥有马铃薯组培楼㎡、仓储窖㎡、日加工吨和吨玉米烘干塔各1座、仓储库㎡、大型农机装备台套,年农机作业辐射面积50万亩以上。仓储库合作社成立以来,立足于种植业结构内部调整,逐步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入社农民由7户发展到户,经营土地面积由1.5万亩扩大到5.6万亩,年盈余由万元增加到万元。入社农民年纯收入比非入社农民年均增长30%以上。在李凤玉的带领下,合作社探索出一条“仁发模式”新路子,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先后荣获“全省现代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理事长李凤玉曾获得“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和“全国十佳农民”荣誉称号。一、建机制重管理,打造示范社几年来,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不断探索创新,总结出一整套新型管理模式。一是管理民主化。合作社设立理事会和监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始终坚持“一人一票”,凡涉及社务重大事项,一律提交成员大会表决通过,由监事会全程监督执行。二是经营规范化。土地经营实行分片目标化承包管理。将5.6万亩土地划分21个责任区,安排21个专人采取“六统一”模式。年终绩效考核后,超支自负,节约归己。年,21名土地承包经营管理者工资最高达到6.3万元,最低3万元。农机设备一律实行“单车核算”。理事会公开招聘机务经理,机务经理向合作社支付万元承包费用后,剩余的农机作业收入,除去支付驾驶员工资、机车油料、修理费和折旧费,结余部分全部作为其绩效工资。年驾驶员人均工资3.8万元。三是社务财务定期公开化。严格社务财务管理制度,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25日为公开日,让全体入社农民心里都揣本“明白账”。烘干塔二、抓服务强分配,确保农民增收至年,合作社实施了“一保、两提、两分”的分配方式,“一保”即土地保底金;“两提”即提取公积金和折旧费;“两分”即国投盈余平均量化分红到户,剩余盈余二次分红。在运营过程中,李凤玉发现,这种分配方式,虽然农民入社的积极性高涨,但合作社始终处于风险中,不利于合作社的稳步发展。既然合作,就理应共同承担风险。年开始,合作社取消了土地保底金,把总盈余60%以上按入社土地面积进行分红,40%以下盈余按现金入社、国投资金、上年结转公积金和专项资金进行分红,其中国投资金所产生的盈余仍然平均量化到每个成员。在实际运作中,合作社把总盈余的60%标准提高到78%,真正做到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普惠于民。一是狠抓农机作业服务增效益。自年现代农机合作社正式运营以来,始终围绕“突出作业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的理念,全方位地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四年间累计完成代耕作业量万亩,深受广大用户的信赖和好评。二是开展帮扶合作谋发展。年仁发合作社先后为9个种粮大户拆借资金万元、化肥65吨、农药85箱、种子7.5吨,总价值达万元。这些种粮大户秋季生产的玉米将以市场销售价格收入仁发合作社的玉米烘干塔。既解决了种粮大户备春耕生产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又为合作社的玉米烘干塔提供了充足的烘干原料,合作双方均获得了理想的经济收入。三是成立劳转办保服务。年起,合作社成立了劳动力转移工作办公室,每年转移剩余劳动力人,人均年增加收入2万元以上,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对于某种原因不能外出打工的剩余劳动力,合作社还优先提供就业岗位,采取早晨上工,晚上兑现工资的举措,每年安置人到合作社干零活,年人均工资元以上。大型农机设备三、兴企业打品牌,延长产业化链条在绿色有机食品和产业化方面,合作社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组建联合社。由李凤玉牵头组织县内7家农机合作社成立了联合社。年联合社与荷兰考特斯特公司投资7.2亿元成立了“哈克仁发薯业”,签定了种薯繁育、全粉加工和薯条加工三个大项目。其中:今年可繁育微型薯0万粒;马铃薯3条全粉加工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年底将投入试生产,明年可带动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10万亩;薯条、薯片加工项目,设计加工能力20万吨,可安置劳动力就业人,年缴税万元。年初,又投资1万元与辽宁省阜新市马铃薯紫薯企业联合新上马铃薯彩薯生产项目,9月份达产后,年均可生产紫薯产品1万吨,为全县乃至全市扩大紫薯生产以及产品投放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发展肉牛养殖。投资万元新建占地面积5.3万平方米、年存栏头的标准化黄肉牛养殖场,购进大型纽荷兰青贮机具2台。目前,饲养黄肉牛头,预计收入70万元以上。三是打造绿色有机食品产业新模式。在基地建设上,建立可追溯系统,严格按照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操作规程进行生产,一律取消化肥和农药使用。在品牌建设上,打造“龙哥”、“龙妹”、“仁发”和“仁发绿色庄园”品牌,通过电商平台网上销售,提高绿色有机产品的品牌知名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7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