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公示

按照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候选人推荐工作要求,结合我省上半年“龙江好人”评议结果,坚持正确导向、面向基层、优中选优、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各市(地)、系统党委宣传部(文明办)推荐的基础上,经黑龙江省委宣传部评审,推荐8名同志作为年12月“中国好人榜”候选人。现将人员名单及事迹公示如下:

黑龙江省年12月“中国好人榜”

候选人事迹

平凡义工赈灾捐物抗击疫情彰显大爱

——哈尔滨市孟庆松

孟庆松,男,汉族,中共党员,年5月出生,哈尔滨市香坊区朝阳镇前进村村民,哈尔滨市志愿者协会会员,哈尔滨市廉洁征兵监督员,哈尔滨市道里区监察委员会第一届特约监察员,曾先后荣获“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授予“青年荣耀勋章获得者”、年先后荣获“冰城好人”称号,“龙江好人”称号,年8月当选“第七届哈尔滨市道德模范”,

年11月荣获“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称号,并授予“青年荣耀勋章”等荣誉。

疫情期间组织发放防疫物资

疫情期间,他带领志愿者协助社区入户排查6次,登记余户,发放防疫宣传单、通行证健康码余张,募集口罩余个,件防护服、副护目镜、瓶医用酒精、2副一次性医用手套,并为哈尔滨市警备区捐赠热贴贴、方便面95箱、火腿肠95箱、八宝粥95箱、康师傅红茶95箱……他组织防疫救援志愿服务队用延米塑料薄膜,为哈尔滨市8个社区安装塑料隔离层,保护多名社区一线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组织志愿者在大型商场、超市等人流密集场所,执勤维护秩序,落实防疫要求,同时,为补充社区防疫人员力量,在市内8个社区组织志愿者参与卡口值守,主动承担起寒冷夜班执勤任务。年9月,我省疫情出现零星散发,出现本土确诊病例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为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孟庆松组建了防控疫情青年志愿者突击队,在疫情防控中汇聚起抗击疫情的磅礴青春力量。

洪水来袭组织开展志愿救援

年7月,哈尔滨市阿城区平山镇遭受百年一遇洪水侵袭。大水冲毁道路,冲垮房屋,就连派出所的警务用车也被洪水冲报废。孟庆松对受灾现场进行了实地踏查后,决定全力支持平山镇灾后重建。8月,组织联合爱心企业出资万元,用于为阿城平山镇派出所购置两辆警务用车、为平山镇修整道路,以及购买红砖、砂石、水泥、门窗等建房物资直接送到灾民手中,还为部分贫困村民赠送了生活物资并发放慰问金。

心系人民勇担志愿使命

孟庆松一直不遗余力的用爱心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投身公益事业。他说,要时刻牢记自己是农民的孩子,不忘初心,尽自己所能,为政府分担,为社会尽责,用实际行动弘扬社会正能量,带动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一名志愿者应有的责任感!在被问到“为什么如此热衷志愿服务”时,孟庆松表示,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我希望通过我自己的身体力行来影响身边的朋友,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事业中,让这个社会充满更多的爱,因为有爱才会有希望,有了希望才会有未来!

带动周围人志愿捐献遗体的无私列车员

——伊春市腾玉龙

腾玉龙,男,汉族,年12月出生,黑龙江省铁力市人,哈尔滨铁路局客运段列车员。他是眼角膜和身体主要器官的遗体捐献志愿者,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曾多次捐赠造血干细胞,挽救了3个人的生命。在他的带动下,一家3口签订遗体捐献协议,成为中国首个眼角膜、身体器官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家庭。腾玉龙曾获得年度“龙江好人”、铁力市“最美铁力人”称号。

心存善念多次捐赠干细胞救助他人

医院看病时,看到一名30多岁的妇女跳楼轻生。震惊之余,得知事情缘由,原来是这个妇女7岁的女儿患上白血病,家里已经凑足了治疗所需的费用,但是孩子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造血干细胞供体,这个可怜的妈妈,眼睁睁地看着孩子离开人世,绝望的母亲想陪着女儿一起走。深受震撼的腾玉龙,医院的医生,详细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知识,当他听说这种病需要有人捐献造血干细胞,而我国捐献者还很少,远远满足不了治疗需求的时候,他当时就表示“我捐!”

起初,妻子担心他的身体健康,不同意他捐造血干细胞。经过腾玉龙反复耐心的劝说,妻子终于理解了他的想法,同意他去捐献。腾玉龙和黑龙江省骨髓库的工作人员取得了联系,在年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捐给了一名7岁的男孩。

做细胞采集时,为了保证有效性,腾玉龙没有打麻醉剂。医生一再提醒他:“如果承受不了,现在退出来还来得及。”但想到关乎一个孩子的生命,他咬牙坚持了下来。本以为这次“教训”会让他打退堂鼓,可没想到,腾玉龙后来更积极了。听人说想做好事可以当志愿者,他辗转加入志愿者协会。有了“身份”之后,在工作之余,腾玉龙几乎把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做志愿服务中。无论是解决邻里纠纷,还是做志愿宣传,抑或是捐款捐物,只要能帮得上忙的,他都不遗余力。

春风化雨动员家人成为器官捐献家庭

9年,儿子考上了大学。腾玉龙说:“现在你长大成人了,要扛起一份社会责任。”于是,借着送儿子上学的机会,腾玉龙带着妻子和儿子来到黑龙江省红十字中心,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做了检测,又签了捐献遗体器官的协议。腾玉龙一家也成为全国首个全家捐献眼角膜、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家庭。

签完捐献协议后,腾玉龙问儿子是不是迫于压力才做的捐助决定。儿子摇了摇头说,这个决定不知从何时起就已经烙在他的心里,也许是在父亲宣传遗体捐献知识被人骂“晦气”却坚持不懈时;也许是他偷偷听到父亲对母亲说“不求儿子大富大贵,只盼他善良勇敢”时……父亲带给他的从来都不是压力,而是人生前行的动力。

十年为善号召周围人志愿捐献遗体

腾玉龙在工作之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器官捐献志愿宣传,他在停车休息时跟同事们讲,在行车时有空就跟乘客讲,回家就跟邻里街坊讲。正是这份执着感染了身边的每个人,同时也将这份爱的“接力棒”传递了下去,腾玉龙的感人事迹在身边产生了“蝴蝶效应”,在他的宣传下,理解、敬佩、学习他的人越来越多,在他的影响下,加入捐献志愿者队伍的爱心人士越来越多。

年2月17日,腾玉龙所在的郑州车队第七乘务班组刘超权等8名志愿者签订了捐献角膜的协议书。年9月22日,刚调到宝清车队仅半个月时间的腾玉龙把车队20人都说动心了,第二次带领同事一起去签署了捐献眼角膜的协议。年7月14日,36名铁力市民郑重地在遗体眼角膜、器官捐献志愿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在黑龙江省眼库工作的岳超英大夫说腾玉龙感动她的不止是义务宣传捐献的热情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更是他高尚的情操、真诚的奉献。“他是我见过的唯一带着家人,特别是孩子来签捐献协议的人,他宣传动员来签捐献眼角膜协议的人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了。”

伟大妻子坚守一生照顾瘫痪丈夫13年

——齐齐哈尔市隋信凤

隋信凤,女,年4月出生,小学文化,现住克山县克山镇城郊村城西五社,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获黑龙江省年度第三季度“龙江好人”荣誉称号,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没有生死相随的誓言,这位身材瘦小的农村妇女,却在丈夫因意外高位截瘫,瘫痪在床的13年间里,用自己瘦弱的双肩扛起了家庭重担,为丈夫筑起爱的港湾,多个日夜的守护,成就人世间最深情的告白。

淳朴夫妻清贫度日

年,20岁的隋信凤经人介绍认识了23岁老实肯干的于清江,俩人相识相知相恋,不久就组建了自己的小家。日子虽过得清贫辛苦,但两颗年轻的心对未来美好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始终坚信只要不怕苦、不怕累,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日子总有一天好起来。婚后的日子,夫妇二人勤劳苦干,甜蜜幸福,相互扶持,努力挣钱还外债,即使面对房子意外被火烧没了、丈夫因腿病无法干活等生活困难,都不能阻挡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2年,在第二个孩子出生前,他们终于脱离了东借西凑、租房过日子的窘境,真正意义上拥有了自己的家——两间一面青的房子,虽然很简陋,但一切正朝着他们期望的美好方向发展。

祸从天降因残致贫

灾难是老天爷考验人的心。8年,于清江在工地干活时不幸被掉落的楼板砸中,医院后被鉴定为一级残疾,头部以下彻底丧失知觉和劳动能力,造成高位截瘫。仅仅初步治疗,就已经将家里5万元积蓄和开发商赔偿的30万元全部花光。丈夫瘫痪了,现实远比预想的还要残酷,养家糊口、赚钱治病、赡养老人、抚养小孩……样样都要花钱,物质上的困顿和精神上的折磨让隋信凤一下子老了许多,这些折磨几乎击垮了年轻的她。很多人劝她改嫁,给孩子谋条出路,丈夫于清江是好不了了,带着他这日子可怎么过?但不管别人怎么说,隋信凤就是“牵手”不放。“老于是我的丈夫、孩子的爹,不论将来怎样,只要他活着,我就要好好照顾他,没有我,他会死的。丧良心的事,我是不会做的,做人要有原则有底线。”从此,她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护理生活。

不离不弃相守一生

“顶梁柱”倒了,隋信凤放弃了外出打工挣钱的想法,因为要照顾瘫痪的丈夫,她白天在家附近帮别人种地,晚上点着低度的小灯泡缝鞋垫换钱,只要听说有做零活的机会,哪怕是别人嫌苦嫌累不肯干的脏活累活,她都会做。她曾说过,哪怕负债累累,都不会放弃任何能让丈夫好转的机会。年,是丈夫瘫痪的第13个年头,这些年只要隋信凤攒点钱,就带着丈夫四处求医看病,钱花完了,就回家自己为丈夫做康复医疗、按摩推拿,甚至学会了打针。为了使丈夫少生褥疮,隋信凤总是尽可能地多为丈夫翻身、擦洗,身材弱小的她每次都会累出一身汗,仅翻身护理这一项,她每天都要做30多次,晚上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更别说日复一日地端水喂饭、倒排泄物、清洗带有粪便的衣物,照顾孩子和年迈的母亲了。最终,积劳成疾,隋信凤也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脑梗塞和颈椎病。年4月,57岁的于清江带着对妻子的愧疚和感激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留给隋信凤的是无尽的思念和满满的回忆。

模范列车长敬业奉献爱心温暖每一位旅客

——哈尔滨铁路局马文彬

马文彬,男,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哈尔滨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客运段广州车队Z次5组列车长。自年担任列车长以来,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服务承诺,以敬业奉献为准则,始终坚持把满足旅客需求作为首要责任,几乎在每一趟乘务中,都有为旅客帮困解忧、爱心服务的事例。这些年,共获得81封旅客表扬信、14面锦旗,曾两次被局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被授予“旅客服务满意明星”称号。被评为黑龙江省年第三季度“龙江好人”。

严格要求打造队伍,不怕困难带头垂范

马文彬是在竞聘中脱颖而出,走上列车长岗位的。任职之后,他时刻提醒自己要想带出一支优秀的服务团队,自己必须要做出表率,各项工作都要走在职工的前面。他结合多年服务经验,总结了耐心回答询问不急躁、真心解决困难不退缩、热心帮扶重点不图报、细心服务不添乱、虚心接受意见不敷衍“五心五不”工作法,在全车队进行推广。

为了创造温馨的乘车环境,提升旅客出行体验,在每次列车出库整备中,他都将整备难度最大的车厢留给自己,用高质量的标准为班组职工打样。在他的影响下,班组职工用汗水换质量,连续五年在列车整备质量验收评比中,被评为优秀档次。列车夏季在广州折返站不具备供电条件,车内温度达到50度以上,他每次都将库内看车的任务留给自己,让乘务员到公寓去休息,一些职工想替他分担看车任务,他总是说“你们休息好了,才能为更多的旅客服务好。”马文彬虽然标准高,要求严,但对职工知冷知热,浓浓的人情味,成为凝聚班组整体服务合力的突出特征。

善良细心爱岗敬业,关怀每一名旅客

“视旅客如亲人”对马文彬来说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体现在服务的每个环节中。他以服务奉献为己任,靠良好的服务素质,展示了铁路良好形象。年11月1日,列车在广州站始发前,一名农民工旅客手缠着绷带,拉着行李箱一瘸一拐地走到列车前,他立即上前询问情况。经了解,这名旅客急于上车,右脚踢在了行李箱底部突出的铁片上,造成脚指甲断裂。马文彬把旅客搀扶到车厢后,随即取来创可贴、消毒液和纱布,要为旅客进行处置。旅客不好意思地说“我脚脏,自己处理就行”,马文彬说“你手还打着绷带,在外打拼不容易,没有人嫌弃你”。他小心地帮助旅客处置完后,又取来自己的拖鞋送给了旅客,并说“穿拖鞋能防止感染,伤口愈合的会快一些”,受到周围旅客的赞赏。

危急时刻沉着冷静,帮助旅客解决困难

年7月20日,他所担当的广州东至哈尔滨西Z次列车,受河南暴雨影响晚点近70个小时,车上共有名旅客。在列车餐饮供应告急的情况下,他两次冒雨在列车停靠的海棠寺站、郑州站趟着没膝深的积水,为旅客购买食品,不仅搬空了站前超市的矿泉水和方便面,还为车上婴儿和糖尿病旅客,辗转买来了奶粉和胰岛素,解决了旅客餐饮和重点旅客的应急食品、药品问题。由于列车受阻断电,造成集便器厕所无法排污而影响使用,马文彬毫不犹豫地用方便面盒进行清掏,各车厢乘务员纷纷效仿,解决了旅客的难题。列车长时间受阻,重点旅客让他牵挂在心,3名旅客血压升高不降,他找来医生旅客帮助照顾;孩子生病了,他送来了热水袋;有人手机断电无法与家人联系,他送来了自己的充电宝;个别旅客有急躁情绪,他耐心安抚……在列车受阻的70个小时里,他始终与旅客在一起,巡视车厢,解决旅客难题,没有片刻的休息。列车到达哈尔滨西站后,患难与共的旅客纷纷与马文彬握手致谢。在马文彬的带领下,班组全体乘务员共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团队敬业精神和服务奉献的风采。

无私消防员业务过硬救火在前

——鹤岗市张文学

张文学,山东齐河人,年3月出生,年12月加入消防队伍,中共党员,现任鹤岗市消防救援支队南山区大队红旗路站站长助理。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7次,荣获全国“士官优秀人才奖”、“岗位练兵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获得全省“岗位练兵先进个人”、“优秀士兵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表彰,荣获年度黑龙江省“最美消防员”提名奖、年“龙江好人”等荣誉。

严于律己,苦练本领

入伍之初,他曾经身单体薄,面对战友们的考核成绩突飞猛进,他暗自发誓,不断给自己加压,训练时总是比别人多练。训练中碰伤了,他包扎一下接着上;脚崴了,喷点药接着来,身上的淤青和划伤从来都是旧未去新又来,手上的茧子换了一层又一层,他连续多年在省、市比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4年,取得比武竞赛米跑科目的第一名,挂钩梯攀登4楼和架设六米拉梯攀登2楼两项科目的第二名,并以个人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荣立了他人生第一个个人三等功。

救火先锋,业务能手

无畏艰险,面对危险总是冲在前。张文学先后参加灭火救援战斗余次,成功救助遇险群众余人。绥滨县一粮库发生火灾,48个粮囤正在发生不同程度燃烧,由于粮囤高,水枪不能有效的打击火点,他迅速带领战斗小组利用梯子,登上随时会发生塌陷危险的粮垛上进行灭火,燃烧的粮食不断的向下滑落,在开枪射水的一瞬间,强大的后坐力险些将他弹到燃烧区域内,变换阵地时,一脚踩空,险些跌落,他迅速调整姿势,一只脚蹬住钢筋帘,匍匐着进行灭火,一趴就是几个小时,直至战斗结束的那一刻。

辖区一工业园区仓库发生火灾,厂区上空浓烟滚滚,迅速形成了大面积立体燃烧火灾,火焰高达20多米。张文学带领队员第一时间冲进起火区域,对卷帘门进行破拆,极力的控制火势蔓延。夜里是零下20多度的寒冷,前方是熔炉般的高温炙烤,脚下是冰冷的作战靴,背后是被水淋透的“冰铠甲”,他坚持战斗近10个小时,滴水未进,饥饿、寒冷加上体力的逐渐透支,所有的不利因素都在挑战他的生理极限,“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他坚持的唯一信念。

志愿抗疫,无私奉献

甘于奉献,总是扛起重担勇担当。他热爱消防事业,全身心扎根在工作岗位上,作为一名站长助理,在疫情防控期间他“舍小家、为大家”默默的坚守岗位,为了防止病毒向营区内传播蔓延,单位要求除指战员外其他人员一律不准进入营区,他主动请缨,当起了炊事员。为了搞好伙食,对不会做的菜品,上网学做法,力争让每名指战员都能够吃到喜欢的饭菜。在他的带动下,大家主动到厨房去帮忙,对伙食的满意度明显提升。20年来,张文学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新时期消防指战员对“赴汤蹈火、追求卓越”精神的认识,用自己的鲜血和汗水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不顾自身安危抢救受伤司机的时代“新兵”

——伊春市高鸿崑

高鸿崑,男,预备役士兵。年7月毕业于黑龙江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大专学历。年7月,为实现从军的梦想,目前正在北部战区大连第七集训基地集中训练。年,高鸿崑路遇出租车交通事故,不顾自身安危,手持灭火器灭火,抢救受伤司机,避免了一场生命灾难的发生。年第三季度“龙江好人”荣誉称号。

路遇受伤司机,毅然伸出援手

年8月5日晚8:30分左右,高鸿崑开车从伊春返回乌马河,在经过黄金花园路口附近的时候,忽然看见公路上有一辆出租车出现了交通事故,车子撞上了一个大沙堆,车内已有局部部位开始起火,路边有人围观,但都不敢靠前。情况危急,高鸿崑来不及多想,将自己的车子停靠在路旁,迅速下车从后备箱里取出了灭火器,急忙向事故车辆跑去。他先是砸碎车窗玻璃,看见车内安全气囊已经打开,司机被气囊挤住,已经昏迷过去了,车室内有明火在燃烧。情急之下,高鸿崑喊了几声,司机有了些意识,司机让他先将后备箱的总燃气阀关掉,高鸿崑便急忙去关掉后面的燃气阀门,并用灭火器,将车内外的明火浇灭。然后,他将司机慢慢地从驾驶室中拉了出来,把司机扶到了远离事故车辆的地方,直到救护车到来。

感恩家校共育,传播社会正能

其实事后高鸿崑也真的是有些后怕的,当时车辆起火,不知道车里面什么情况,可能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可是当时情形已经没有考虑的时间,高鸿崑心里就一个念头:起火了,车里有人,救人要紧。这与高鸿崑从小受到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从小高鸿崑就是品学兼优、乐于助人的好学生。这次勇救事故司机的行为,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事后,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跟家人说了几句。可当家里人了解到了整个经过之后,也确是担心了一阵。高鸿崑的父亲说:“小的时候,我也经常告诉孩子,要带着感恩的心,去学习、去工作,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幸福自己。现在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都很大,我也经常提醒孩子,不要浮躁,要坚持心中正确的想法,要有正义感,要传播正能量。”

参加新兵预备役,塑造时代新青年

当问到高鸿崑当时心里是不是害怕的时候,他说,当时是没有怕的心理的,只想着怎么能把人救出来,也没考虑当时自己是不是也处在危险之中。高鸿崑说:“临危不乱,勇敢处理现场情况,也许跟自己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的新兵预备役的训练有关。每天起早贪晚的体能训练,不仅锻炼的个人体能,还强化了自身的心理意志。”

淳朴妻子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瘫痪丈夫

——大庆市孙红云

孙红云,女,汉族,年7月生,黑龙江省大庆市红岗区杏南街道居民。10年间她一直悉心照顾因车祸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的丈夫,用内心的坚守兑现婚姻的承诺,用无微不至的照料诠释着“妻子”这两个字的内涵。曾获年第三季度黑龙江省“龙江好人”称号。

平凡三口之家本有幸福生活

20年前孙红云与丈夫结婚,夫妻二人一直相敬如宾,共同经营着这个小家。丈夫勤劳能干,每天外出工作,孙红云则在家全心全意地照顾老人,操持家务,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后来,他们有了一个儿子,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夫妻俩对这美好生活感到无比满足,小日子虽说不上有多富裕,但也过得美滋滋。

丈夫突遭车祸倾家荡产救治

天有不测风云,年,孙红云的丈夫遭遇车祸导致昏迷,经过抢救,虽然保住了性命,但由于车祸的严重撞击给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他至今都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尽管医生已经下了结论,但孙红云还是不死心,她期待着有一天丈夫能够痊愈,能站起来陪着儿子玩耍,能牵着她的手在公园里散步,还能重新为这个家遮风挡雨。于是她带着丈夫四处奔走,求医问药,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同时还要照顾年迈的母亲和幼小的孩子。日子过得如此艰难,她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默默擦拭眼泪,但她心里很清楚,再苦再难也不能放弃,为了丈夫、母亲和孩子,一定要坚持下去,就是这个信念支撑着孙红云勇敢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十年悉心照料坚守不离不弃

出院后,孙红云细心照顾着丈夫。她买来核桃、鸡蛋、肉食等各种补身体的食材,换着花样给丈夫增加营养。她每天做好饭后一勺一勺地喂给丈夫吃,每天为丈夫换衣服、擦洗身子,每次大小便之后都及时给丈夫清洗,家里一点异味也没有。有时候丈夫在半夜会闹腾不睡觉,她不顾疲惫起来耐心地安抚他,10年来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的坚守,让孙红云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52岁的她额角上的皱纹已经写满了半生的沧桑,但她坦然地接受了这样的自己,依旧每天为丈夫擦身体、洗衣服、做保健。儿子在孙红云的言传身教下也渐渐懂事,放假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减轻母亲的负担,学着帮爸爸上厕所,给爸爸洗衣服等。每次听到别人对她的赞扬,孙红云总是说:“夫妻之间互相照顾是应该的,如果换成是我生病,我丈夫也会这样照顾我的。”她的故事被身边的人广泛传扬,大家都说:“少来夫妻老来伴,道理虽简单,但真正做到像孙红云两口子那样患难与共并不容易啊!”

环卫工人拾到10万巨款物归原主

——佳木斯市谭淑华

谭淑华,女,年8月出生,黑瞎子岛镇东安村村民,佳木斯抚远市园林处环卫工人。今年65岁的谭淑华是一名的普通环卫工人,每天从早到晚穿梭于大街小巷,用勤劳的双手为城市“洗脸”美容。

生活清贫甘之如饴

用辛勤的劳动换得一个月元的收入,家里老伴因为有病,每个月吃药就要花费近千元,老两口的日子过得很拮据,生活虽清贫,但是谭淑华乐观积极,在同事心目中,谭淑华虽然年龄偏大,但是很少听到她的抱怨,总是积极能干,打扫环境时冲在前,有脏活累活也冲在前。

拾到巨款等待失主

临近春节,作为祖国东极的黑龙江省抚远市的天气依然寒冷,环卫工人谭淑华向往常一样,抡起一把扫帚清扫被东北“大烟儿炮”吹的满街跑的树叶等垃圾,有两个小伙子抬着一个大纸箱走到垃圾箱旁边扔掉了。谭淑华心想:准是快过年了,家里清理的不要的东西。在收拾两位年轻人刚刚扔下的杂物时发现:一件旧衣服里包裹着硬邦邦的东西,打开一看,她惊呆了:有一沓一沓的好多钱,这笔巨款目测有将近10万元,这是谭淑华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钱,事发突然,谭淑华面对巨款,第一反应是失主一定很着急,现在正值新年,如果这笔钱丢了,可能全家都过不好年。于是她决定在原地等待,看看失主能不能及时发现回来寻找。东北的二月气温依然是零下30多度,谭淑华被冻的睫毛上霜,双脚发麻。在苦苦等待了许久也不见失主后,谭淑华叫来老伴儿一起到派出所,请警察帮助一块寻找失主。

返还巨款不求回报

在抚远市沿江边境派出所,当派出所教导员夏长贵了解完情况后,仔细清点袋中的钱到底有多少:袋子里的钱一共21摞,共计元,里面还有名章和通讯录。顺着这条线索了解到失主于女士的母亲住在谭淑华捡钱位置附近的小区。事发前一天,于女士的母亲在家中大扫除,让家里两个年轻人扔了不少东西。随后,民警将两名年轻人找到派出所,谭淑华一下就认出了其中一位正是当天扔纸箱的人。随后,民警和失主家属现场对现金进行了清点,将现金、通讯录和名章等物品一并返还给了失主的家属。失主家属介绍:“遗失的钱是家里老人一年年积攒的,把钱用塑料袋包裹起来,藏在了一件破衣服里。老人今年81岁,有些糊涂。过年了,外孙子和孙子去收拾卫生的时候,以为是破烂,看也没看就给扔了。这事儿要是让老太太知道了,必然犯病儿,要不是这对老两口将钱送到派出所,可能就找不回来了。”失主家属要登门感谢这对拾金不昧的老两口,谭淑华与老伴当场婉言谢绝了,失主家属只能连连道谢,感谢老两口拾金不昧的凡人善举。

来源:黑龙江文明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31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