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产业园建设项目
建议书
备案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零二*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项目建设目的和意义
1.1项目名称和主办单位
1.1.1项目名称
1.1.2项目建设选址
1.1.3项目承建单位
1.2项目申报理由
1.3编制依据
1.4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第二章项目及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2.1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2.1.1顺应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1.2提高马铃薯附加值,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1.3依托克山县自然优势,促进马铃薯种植及深加工全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2.1.4满足我国马铃薯全粉市场需求的需要
2.1.5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2.1.6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2.1政策可行性
2.2.2技术可行性
2.2.3管理可行性
第三章行业市场分析
3.1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3.2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状况分析
3.3我国马铃薯种植及加工现状分析
3.4我国马铃薯全粉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3.5市场分析结论
第四章总体建设方案
4.1方案设计原则
4.2种植区主要工程
4.3种植区辅助工程、配套工程
4.4项目加工区土建方案
4.4.1方案指导原则
4.4.2土建方案的选择
4.5项目加工区工程管线布置方案
4.5.1给排水
4.5.2供电
4.6项目加工区道路设计
4.7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工程量
第五章产品方案及技术方案
5.1主要产品方案
5.2产品质量标准
5.3产品价格制定原则
5.4产品生产规模确定
5.5项目种植技术方案
5.6项目生产工艺简述
5.6.1产品工艺方案选择
5.6.2产品加工工艺流程
第六章原料供应及设备选型
6.1主要原材料供应
6.2主要设备方案
6.2.1设备选型原则
6.2.2主要设备明细
第七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7.1建设投资估算
7.2流动资金估算
7.3资金筹措
7.4项目投资总额
第八章财务及经济评价
8.1总成本费用估算
8.1.1基本数据的确立
8.1.2产品成本
8.1.3平均产品利润
8.2财务评价
8.2.1项目投资回收期
8.2.2项目投资利润率
8.2.3不确定性分析
8.3经济效益评价结论
第九章风险分析及规避
9.1项目风险因素
9.1.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
9.1.2市场风险
9.1.3工程风险
9.1.4资金管理风险
9.2风险规避对策
9.2.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规避对策
9.2.2市场风险规避对策
9.2.3工程风险规避对策
9.2.4资金管理风险规避对策
第十章结论与建议
10.1结论
10.2建议
附表
附表1销售收入预测表
附表2总成本表
附表3外购原材料表
附表4外购燃料及动力费表
附表5工资及福利表
附表6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附表7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表
附表8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表
附表9流动资金估算表
附表10资产负债表
附表11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附表12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附表13项目投资现金量表
附表14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第一章项目建设目的和意义
1.1项目名称和主办单位
1.1.1项目名称
马铃薯产业园建设项目
1.1.2项目建设选址
本项目建设地点为黑龙江省克山县
1.1.3项目承建单位
报告编制人:中投信德杨刚工程师
1.2项目申报理由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强调“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在发展农业经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有必要着力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贮藏、保鲜、分类、包装、营销环节,特别是农副产品深加工,借以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走出直接销售初级产品的狭小圈子,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业生产的效益。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把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连接起来,做到贸工农一体,就可以把农产品加工、销售形成的增值利润向农业回流,增加农业积累,增强农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从总体上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比较利益。
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明确提出要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中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农产品价格低,效益差,农民增收受到严峻挑战,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的瓶颈。
马铃薯是粮、菜、饲、加工兼用型作物,适应性广、丰产性好、营养丰富、经济效益高,已成为世界上继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在我国各个生态区域都有广泛种植,尤其是已经发展成为西部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马铃薯除作为人、畜的粮食和作为蔬菜鲜食之外,其加工用途非常广泛,可以加工出马铃薯淀粉、马铃薯全粉等初级产品,以此为原料又可以生产酒精、葡萄糖、饴糖、变性淀粉等在医药、化工、食品、造纸行业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产品,马铃薯本身还可以加工出各种各样的食品以丰富市场供应,提高马铃薯的利用价值。
马铃薯全粉是一种低脂肪、低糖分、低热量、高蛋白的食品原料,并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马铃薯中高含量VB1、VB2、VC和矿物质钙、钾、铁等营养成分,可制成从婴儿到老年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最佳营养食品,随着美式快餐的不断扩展,以马铃薯全粉为原料的薯泥、薯片等休闲食品风靡全球,在中国也不例外。从消费市场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马铃薯全粉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但是如今我国马铃薯全粉加工工业刚刚起步,只有少数几家大型企业生产,目前我国马铃薯全粉年需求量3万吨以上,年产量仅有吨,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随着马铃薯全粉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将进一步扩大,马铃薯种植及深加工必将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个亮点,有望成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又一新兴支柱产业。
因此,发展马铃薯种植深加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重大战略选择,不仅能够改善农业的弱质性,规避风险,而且能够引导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还有利于加强工农产业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黑龙江省是马铃薯生产大省,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优势突出,是国家重要的种薯和商品薯生产基地。近年来,作为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排头兵,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享有“中国马铃薯种薯之乡”美誉的克山县,紧紧抓住国家发展马铃薯主食化战略难得机遇,坚持把马铃薯产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强力推进,以打造百万亩马铃薯产业园区为目标,以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为引领,以打造种薯之乡、加工薯基地、主食化园区为重点,精准培育、引进马铃薯专业品种,推广“企业+基地”合作模式,引进龙头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拓展销售空间,实现种植与加工配套,繁育与市场结合,不断提升马铃薯品牌价值,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把全县最具优势的马铃薯资源,转化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产品,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脱贫攻坚的助推器。
克山县地处北纬47度,境内土壤以黑钙土为主,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极其适合马铃薯的生长特性,是马铃薯最佳育种带。迄今为止,马铃薯种植历史已超过百年,生产的马铃薯茎大饱满、薯形整齐、耐储耐运,是育种、鲜食和加工等各种需求的最佳首选。根据我国农业产业战略发展布点的准确定位,结合国家农业产业振兴规划纲要的要求,项目公司决策层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积极深入市场考察调研,反复比较论证优化,决定利用克山县得天独厚的区位及资源优势,建设本次“马铃薯产业园建设项目”。通过打造马铃薯种植及深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实现了深加工增值,提高了马铃薯产业的整体规模效益,对推进地区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地域特色经济,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建设步伐,带动农民家庭从事马铃薯种植和加工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早日步入小康社会,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项目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符合我国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方向,能够快速形成区域规模,带动克山地区马铃薯全产业链的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同时,通过发挥辐射与带动作用,推进周边农业生产朝生态循环方向发展,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效合一”,并最终实现整个克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增加当地居民就业机会,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同时对促进克山乃至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作用很大,并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扩大消费和就业、为项目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建设目标明确具体,建设条件优越,符合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增加农民收入等国家产业政策,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是解决“三农”问题,保持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项目,由此可见,项目建成后市场前景与发展前景均十分广阔。
1.3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
2.《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年中央一号文件);
4.《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5.《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年)》;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
7.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
8.《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及使用手册》(第三版);
9.《现代财务会计》;
10.《工业投资项目评价与决策》;
11.项目公司提供的发展规划、有关资料及相关数据;
12.国家公布的相关设备及施工标准。
1.4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报告来源:中投信德杨刚工程师,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