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员实地开展黑土保护工作。
全省首家黑土保护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在克山县揭牌。
黑龙江日报10月15日讯坐落在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齐齐哈尔市,被誉为“国家大粮仓”、“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千里沃野的黑土地资源,成为大自然最宝贵的恩赐和资源禀赋,打造了齐齐哈尔一张又一张闪亮名片叫响全国。
齐齐哈尔市现有耕地万亩,是我国少有的以黑土为集中地带性耕作土壤的地区,也是世界三大黑土带的中心区域,全市黑土耕地面积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33.56%,黑土地成为鹤城人心中永远的骄傲和自豪。然而,黑土区高强度、超负荷耕作,资源掠夺式开发利用,让黑土地不堪重负,宝贵黑土地资源正一步步走向流失退化。
黑土地在变“瘦”。据监测,与40年前黑土区耕地垦殖初期相比,全市黑土地有机质含量由5%~7%下降至目前的3%~5%,土壤养分失衡,生物群系减少,用养失调,消耗大于积累,导致黑土地日益“瘦身”。
黑土地在变“薄”。春季风蚀剥去肥沃的表土。加之黑土地坡耕地较多,主要采用顺坡种植,坡面较长,雨后极易形成地表径流,带来土壤流失。由于风蚀和水蚀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黑土地日益变“薄”。
黑土地在变“硬”。由于大多采用小马力拖拉机作业,翻耕深度只有15厘米,导致犁底层上移,致使土壤结构退化、土质硬化,蓄水保墒能力下降,农作物根系难以利用土壤深层水分和养分,降低了土壤、水、肥、气、热协调能力。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齐齐哈尔市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工作,以技术攻坚为突破口,不遗余力全力推进,在黑土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中,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进原则,为黑土地保护利用破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专家不远千里进驻鹤城,与齐齐哈尔合作开展生态高效农业科研示范基地项目。鹤城广袤的黑土地上,专家们播下新模式、新技术、新希望。
在梅里斯区雅尔塞镇,总占地面积亩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示范基地合作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目前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土壤中农残去除应用技术、创新黑土地耕地地力提升技术、如何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技术等项目研究已全面展开。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欧阳竹介绍:着力打造“秸秆-饲料-粪污-高效有机肥-农田-秸秆”链条循环结构体系,解决畜禽粪便处理、秸秆综合利用、黑土地地力恢复提升以及农产品提质增效等问题,破解农业废弃物污染、过量农业化学物质添加与高效现代农业之间的矛盾,推动齐齐哈尔由传统农业向智慧型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实现黑土地永续利用。
在积极争取下,克山、龙江成为农业农村部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县。龙江县景兴镇街基村、七棵树镇七棵树村、鲁河乡先锋村总计10万亩耕地,已加入到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行列。
年9月25日,由省科技厅设立的我省首家黑土保护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在克山县举行,院士工作站通过技术服务、技术示范和新产品推广应用,减少环境污染,切实保护黑土地,提高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探索符合实际的技术模式,加大黑土保护技术推广应用,同时积极向国家和省争取黑土保护项目资金和配套资金,通过政府扶持,主体投入,以及院士工作站技术服务上支撑,实现产学研的结合,提高经营主体实力及黑土保护成果转化能力,促进全县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龙江县从年启动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目前已建立个监测点,采集的土样每年送到省农科院检验。国家级农技推广研究员、龙江县农技推广中心土肥站站长周亚芳介绍说,经过近3年努力,基本形成了以增施有机肥、秸秆覆盖还田为主要模式的黑土地保护模式,通过开展深松及秸秆全量粉碎还田等措施,打破犁底层,增加耕层厚度,增加了有机质含量,有效提升了地力。
克山县作为坡耕型黑土耕地保护利用工作试点县,采取一系列黑土地保护核心技术模式后,试点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平均提升2‰,耕层厚度年平均提高2-3厘米,有机肥亩增施2-3吨,化肥投入亩减施30%以上,土壤蓄水保墒稳产能力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