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解寒门学子忧困

克山县寒门学子李姓姐弟俩考上哈工大,是一个火遍全国的新闻。随之而来的新闻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得知李家生活困顿,打算卖牛凑学费时,在官方微博上表示:“困难不怕、哈工大是家”。目前,姐弟俩的学费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困难不怕、哈工大是家”,不仅是一句暖心话,更是哈工大刚性的助学项目。从棉衣发放到疫情期间的援助,再到为生活困难学子发放补助,都在“困难不怕、哈工大是家”助学项目框架之中,成为学校的一项制度,并日臻成熟。

从前,寒门学子筹措学费上学,要靠媒体报道和呼吁,亲友东拼西凑、爱心人士慷慨解囊,社会捐助几乎成了唯一行得通的渠道。而如今,这样的呼吁渐渐少了起来,并不是因为爱心疲劳了,而是由于一方面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另一方面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的资助体系和保障机制已经形成,社会捐助不再唯一。

应该看到,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等机制,更加有力和持久;而从“点名式”的关爱过渡到制度式的资助,也更加照顾受助者的心理感受。

几年前,甘肃定西一位患有多种先天疾病的青年考入清华大学,他家境贫寒,父亲早逝,只有坚强的妈妈陪着他一路求学。他致信学校,请求帮助他们母子解决一间陋宿。而清华大学通过贫困专项计划,为这一母子准备好了宿舍,就读期间宿费全免。清华大学给学子的那句回复:“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直抵人心。

制度支撑起“足够相信”。不仅学子们足够相信,通过努力,未来将穿花拂叶,除却一身困顿,成就不同凡响的自己。全社会也足够相信,通过国家完善各种资助项目,学生能够在任何阶段都上得起学,教育公平及社会公平的重要底线得以守护。

就在几天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部署了6方面25项改革任务,要求用2年左右时间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到年实现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仅从健全教育救助方面看,就体现出政府领衔的分类救助,体系化制度化的特点。

社会救助是柔性的,安放的是整个社会的爱与善意;社会救助又是刚性的,只要符合政策,就应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难有所帮。助力寒门学子深造,机制与爱心一样重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9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